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往生後援會」及「往生互助會」的重要性與關鍵性
在上周的文中,我重新整理了「生死自在、瀟灑去來的心法祕笈『六千萬』」的順序,列出最新版的內容,同時點出貫穿「六千萬」心法祕笈的核心信念,就是要明了「生命的未來」與「未來的生命」,然後就有關「往生後援會」及「往生互助會」兩者之間的差別,做一些補充說明。這一周接著就有關「往生後援會」及「往生互助會」的重要性與關鍵性,再做一些解說。
行文至此,我先引述一篇有關臨終關懷的文章,裡面的一些重要觀點,可幫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與臨終相關的問題。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赫曼.斐費爾(Herman Feifel 1916~2003)於一九七七年出版了他所主編的一本書《死亡的新意義》(New Meaning of Death),收錄一篇文章〈護理師和人類臨終的經歷〉(Nurses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Dying),文章的作者珍妮.昆特.貝諾利爾 (Jeanne Quint Benoliel, 1919~2012)是一位美國護理師,專門研究護理在臨終關懷中的功能與角色,並且在華盛頓大學護理學院創立了護理與臨終關懷的博士學位課程,她被認為是美國護理學會的「傳奇人物」。珍妮在她的文章一開頭就說到:
Dying is a lonely passage in that no one can“live through”the experience of terminal illness for another. Yet dying is also a social passage. What happens to anyone defined as dying is affected by the actions and choices of the other people who comprise his or her social world. In modern urbanized societies, the process of dying has shifted from the moral to the technical sphere of control, and the care of dying person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nstitutionalized and depersonalized phenomenon.
上一段的英文翻譯如下:
死亡(臨終)是一個孤單的過程,於此中沒有人能夠代替他人「活過」末期疾病的經驗。然而,臨終也是一個社會歷程,會發生在被認定為臨終者身上的事情,會受到其他人——亦即構成臨終者的社會世界之所有人等——的行為與抉擇之影響。在現代都市化的社會中,臨終的過程已經從道德控制的領域轉移到技術控制的領域,而對臨終者的照顧日益成為一種機構制度化和去個人化的現象。
以上這一段話,充分顯示出現代人身處於現代社會中,在面臨自己或家人的生命末期乃至臨終與死亡的情境時,無可避免地落入一種同時具備弔詭、兩難與無助的困境。然而,現代醫學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設施的普及,卻無法改善與改進這樣的困境。
佛門有一句諺語:「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也就是說,「吃飽飯」和「了生死」這兩件事,都是要每個人各自承擔的,旁人都無法代勞。當我們面臨自己或親人死亡(臨終)情境亦然,臨終與死亡的心歷路程絕對是個「千山我獨行」的孤單過程,無法真正隨行相伴與相送。
然而,在另一方面,除少數無人照顧的「獨居老人」外,絕大多數人的臨終與死亡情境,其實並不是一個「絕對孤單」的過程,而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乃至「任人擺布」或「任人宰割」的社會歷程。因為,當一個人進入生命末期階段,直到面對臨終與死亡情境,多半已沒行為能力,無法自行判斷與抉擇,就算有行為能力,也常被忽視、漠視乃至剝奪,而以家屬意見為主。正如珍妮護理師所言:「會發生在被認定為臨終者身上的事,會受到其他人——亦即構成臨終者的社會世界之所有人等——的行為與抉擇之影響。」這一種情況——亦即臨終者周遭人等會干預臨終者的死亡情境及處遇——是舉世皆然,而非僅限於某一國家地區或文化背景。
我在二○二二年發表的〈生死自在「五千萬」迎新年〉系列文章中,講述了一個真實的不幸案例,現在簡要地敘述一下:有一位高齡一百零八歲的爺爺,原本有機會可以善終的,但是被從美國飛回台灣的小女兒,自作主張強行送往台北榮總救治,不料醫師評估老爺爺年高體弱,手術風險太高,拒絕冒險開刀。不幸的是,老爺爺已經作了插管和氣切,回不了家了,只得繼續掛在醫院裡面,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小女兒眼看闖了大禍,就屁股拍拍溜回美國,將爛攤子留給兄姐們。而兄姐們也都垂垂老矣,自顧不暇,也沒有餘力再去關心照顧老人家。後來這位老爺爺在醫院裡拖了十一個月之後,多重器官衰竭而死,老爺爺原本是可以善終的,卻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令人扼腕、慨歎!
大家只要留意觀察就可發現,在現實社會裡,這類悲慘案例層出不窮,其實,這樣的不幸是可以避免的,這就是我十多年來不斷大聲疾呼:「千萬要及早成立個人的『往生後援會』及『往生互助會』,以確保自己的善終與往生心願得以實現。」(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