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的運用愈來愈廣,在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各個層面,提供各種資訊,而在AI強化人們決策能力的同時,也弱化了人們的思考能力產生新的危機。
國家教育研究院「台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資料庫」(TASAL)與中央研究院「台灣數位世代青少年的成長歷程追蹤研究」(TIGPS)合作,日前發表對國中學生長期追蹤調查研究的結果,百分之六十九的九年級生使用AI,比例不低且仍在成長中,主要用途包括寫作業、製作圖片影片等。
牛津大學出版社針對兩千名十三歲到十八歲的英國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八成受訪青少年表示他們會使用AI工具完成學業與作業;學生說,這些工具幫助他們的思考更為流暢、更快解決難題,看來使用AI的好處不少;然而專家卻對這種趨勢警示,如歐洲教育神經科學中心主任艾瑞卡.葛莉亞指出,學生使用AI或許可以讓他們享受處理問題更為快速、輕鬆的過程,卻也失去了因為少了思考困頓、不得不暫停或反覆提問、一再琢磨的經驗,更因為與機器「一起思考」,降低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維度與深度;一個人在那麼年輕的時候就養成了倚賴AI的習慣,並不是好現象。
該調查中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表示,AI讓學習變得很容易,十分之一的學生認為AI確實限制了創造力、降低他們產生批判性思考的需求。這種情況類似人沒辦法心算或是筆算完成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而必須倚賴計算機,表示這些人已失去基本的數字概念,AI快速給出答案同樣也會斲傷人們的思考力。
美國芝加哥伊利諾大學教授商業和社會課程的喬絲琳.萊辛格教授發現,大學生使用AI代筆寫作業的情況非常普遍,好處是學生拼字錯誤變少,缺點是學生的個人見解和觀點不見了;萊辛格說,部分學生連生活中真實經歷過的事都不想寫,直接照抄AI生成的結論,她坦言,這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的研究表示,使用ChatGPT寫論文的學生,或許文章結構良好但創造力不足,如果事後詢問他們到底寫了什麼,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學生無法引述,可見這些學生在「複製貼上」時,沒有注意乃至於思考究竟內容是什麼;顯示AI捉刀後,學生在撰寫論文或答題時,會跳過思考、歸納、推論等重要的學習步驟,直接抄答案,有了AI幫忙,學生變得懶得思考了。
美國媒體《Intelligencer》指出,愈來愈多學生靠AI完成作業,教師難以辨識真偽,形成所謂的「AI作弊」,這個問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侵蝕全球的教育體系。有老師沮喪地表示,學生連寫「讀書心得」這種非常個人化的作業也會交給AI處理,就是不肯自己用心用腦作答。
就像有軟體可以偵測論文是否抄襲一樣,現在已有新的軟體可以「抓」AI代筆,但教授坦言,學生還是有可以矇混過關的竅門。真正讓人擔心的並不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是看到AI正在取代人類的思考。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提出「機器人三原則」,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機器人不可傷害人類」,AI必須有一套管控機制,否則當AI應用愈來愈普遍時,難保人類將會因為惑於其快速性和便利性,「自動繳械」,連思考都讓AI代勞了。請問,一旦AI替人類思考,那麼,人類還剩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