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大乘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
與三大阿僧祇劫的匹配(續)
在上周文中,我們談了「大乘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與「三大阿僧祇劫」的匹配,現在接著討論。
原則上,我認為「三大阿僧祇劫」應該是指「真正有效」的修行歷程與年資,是故應該以行者進入「真正不退轉」的位階開始起算,也就是應從「十住」位的第七住位——「不退住」位開始起算。因為在第七住位之前,還是可能會退轉,乃至造惡業而墮落惡道,如此進進退退,到底會拖多久尚未可知,如何能夠計入「有效的」修行歷程呢?因此,要從第七住位開始,才是真正進入「三大阿僧祇劫」的「有效」修行年資。
行者從第七住位起,歷經「十行」位,直到「十回向」位圓滿,進而登入「初地」,是「第一大阿僧祇劫」。接著,從「初地」一直到「七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然後,從「八地」到「十地」,再加上等覺、妙覺,以及百劫種植相好,最終成就圓滿佛果,是「第三大阿僧祇劫」。
如上周文中所述,行者一旦進入到第七住位,也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的「有效」修行歷程之起算時間點,就不必計較日程的長短與久暫了,因為此後的修行,只會前進不會後退,只會上升不會下降,就是一往直前的康莊大道,直到究竟成佛。
此外,從菩薩道「四弘誓願」的內涵來看,要能夠普度無邊的眾生,斷除無盡的煩惱,廣學無量的法門,圓成無上的佛道,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因此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時程,客觀而言,真的並不算長。
我們如何能夠超越會退轉的位階而進入有效的修證路程?
最後,大家在心中定會有個重大問題要問:既然我們還處於會很容易退轉的階段,那麼,如何才能超越會退轉的階段而進入有效的修證歷程呢?
根據《大乘起信論》,如果有人在世間從一發菩提心就開始勇猛精進修行,而且只進不退,也需要一萬大劫才能超越「十信」位而進入到「初住」位;反之,如果只是用散漫、懈怠心來修行,情況就是不斷進進退退,那麼就不只一萬大劫了,很可能經歷了萬萬大劫,都還在原地踏步。
我們現在聽聞佛法,發心學佛,也開始修行,雖生起了信心,也頂多只在「十信」位蹣跚而行,仍屬於「不定聚」。進而,我們聽聞了淨土法門,發菩提心念佛,深心願求往生西方淨土;一旦往生到了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即是不退轉,就是「正定聚」。佛國淨土沒有「不定聚」,更沒有「邪定聚」,因此,只要念佛往生到彌陀淨土,最少超越一萬大劫的時間。總之,若想盡快超越會退轉的位階而進入有效修證歷程,最穩當的方法與途徑就是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那麼,我們如何能往生佛國淨土呢?《佛說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一段經文意指任何眾生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心中生起信念與歡喜,即使只有短暫一念,若能真正至心回向于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且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即能如願往生淨土,並進住「不退轉」的境界,永遠不會退轉佛法。上段經文強調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願力廣大,只要信願具足,信願心堅定,即使惡業深重的眾生,也能如願往生佛國淨土,進入永不退轉的必定成佛之道。
如果我想要早日乘願再來呢?
不過,仍然會有一類心懷法界眾生的菩薩行者,一心念著要普度法界有情,他們會掛念一旦往生到佛國淨土,要一直修到「一生補處」,會曠日廢時,他們不想要在佛國淨土待那麼久,而希望能夠早一點「回入娑婆度有情」。其實,這根本就不是問題,《佛說無量壽經》「第十五大願」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脩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為什麼極樂國土的大眾能壽命無量?因為往生到極樂國土的行者就已超越了「分段生死」而進入到「變易生死」的境界,所以壽命無量。然而,行者也可以依照個人本願,在證到了無生法忍之後,就可以發願回入娑婆普度眾生,這就是經文中所說的「脩短自在」,「脩」就是長的意思,長短自在。也就是說,他在佛國淨土停留的時間長短,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有了以上所述的通盤理解,大家對於學佛修行之路還會有什麼罣礙及憂慮呢?(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