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裕民
北上念書工作的那些年,每次回老家,時間都像停留在離家念書之前,人事景物彷彿沒有變化。直到某一刻,才突然發現,爸媽逐漸變老,也才突然感到,有一天,自己也會變老。
幾年前,爸媽皆已去世,直到某些時候,才忽然意識到,再也沒有爸媽準備的餐點,人生的路上再也沒有爸媽的呵護,沒有爸媽的陪伴與提點了。
本來以為,長大很慢。沒想到,恍惚間,人生已過大半。
日子,是一天一天的過,人、事、景物的面貌,是一點一點的變化,但是,人似乎不容易即時隨著那些變化去看到、感到、意識到、了解到什麼。似乎,總是在某個不知所以的偶然時刻,才看到、才發現,原來是這樣,竟然是這樣,以及,已經是這樣。
俗話說的活在當下,所要扭轉的,是時間進行的當時更細心的體會與觀察,而由此以更適當的方式生活嗎?
然而,人無法全盤記得當下的點點滴滴。縱使一時有更多尚未遺忘的細節,但似流水帳般的暫存記憶未必能在意識中產生明顯的意義。則對於人而言,其實也等於不記得。
逝去的時光雖緩慢而漫長,經歷時間的洗禮後,剩下的,卻往往只是不自覺喚起的對於過去一段時光中,某些印象深刻或特定的感受、發現,以及心內不知所由的對其之編織,而形成的記憶。
於是,現在對過去一段段時間跨度的感受、發現與編織,加上了記憶中更早的如此這般的感受、發現與編織,似乎就組成了所以為的人生。那麼,看到這般人生、發現人生如是的現在,以為清醒,猶如夢醒,不料,卻仍在往後某個以為夢醒的新的現在所以為的夢中。
人生如夢,此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