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手機童年」運動 家長熱烈回響

編譯/韋士塔 |2025.10.04
466觀看次
字級
擁有手機的平均年齡有下降趨勢。圖/取自positive.news網站
青少年手機成癮的狀況日益嚴重。圖/法新社
父母希望兒童多接觸真實世界,而非網路世界。圖/取自positive.news網站
愈來愈多父母擔憂科技對兒童的影響。圖/取自positive.news網站
無手機童年運動已獲得10多萬個家庭支持。圖/取自positive.news網站

編譯/韋士塔

21世紀初期的社會變革運動歷史中,「無手機童年」(Smartphone Free Childhood, SFC)運動可望留下重要一頁;在智慧手機成為生活重要一部分的時刻,這項由民間自行發起的草根運動以「童年太短,不能只花在手機上」為宗旨,期望讓孩子們擁有更美好的童年。

智慧手機成癮已成為重大社會議題,且隨著擁有智慧手機的年齡層逐漸下降,這種問題對青少年及兒童的影響愈來愈受重視。

英國媒體監管機構Ofcom的調查顯示,高達89%的12歲兒童擁有智慧手機,甚至有4分之1的3、4歲幼童也持有智慧手機,另有半數的13歲以下兒童使用社群媒體。

專家指出,過度依賴手機很可能出現「物質依賴」(substance related)和「成癮失調」(addictive disorder)症狀,包括渴望使用手機、想暫停或減少使用卻無法達成、想要增加使用時間或頻率、因使用手機而忽略生活與工作、因長期使用而導致人際關係疏離等。

「無手機童年」運動,起源自一次隨意交談;兩位女孩的母親聊天時提到了手機,其中一位曾在《泰晤士報》工作的記者格林威爾(Daisy Greenwell)因此深感擔憂;她說:「我和所有人一樣,看到智慧手機對心理健康影響的證據。我知道我女兒開始受影響。」

為了幫助自己的女兒以及更多兒童免於手機成癮,格林威爾與友人透過社群網站的群組,討論如何改善這這個狀況。這個群組獲得熱烈回響,格林威爾因決定發起「無手機童年」倡議,呼籲家長支持線上請願活動,全面禁止14歲以下兒童擁有智慧手機。

「無手機童年」推出《家長公約》(Parent Pact),呼籲家長承諾,至少在子女完成國中學業前,不提供智慧手機,並於16歲前避免他們使用社群媒體。

這項公約發布後,獲得熱烈支持,僅半年就獲得世界各地14萬名家長連署。此外,包含歌手帕洛瑪費絲(Paloma Faith)、知名演員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以及主持人巴內特(Emma Barnett)等名人,皆公開支持這項倡議。目前英國已有超過1萬1500所學校簽署這項協議,占英國總學校數逾3分之1。

支持者認為,智慧手機不僅分散學童注意力,使他們能輕易接觸有害的網路內容,更可能導致上癮行為。

格林威爾表示,當前的大型科技公司缺乏有效的監管,讓許多家長面臨兩難;他們往往不得不讓孩子接觸已知有害的智慧手機,否則孩子們可能被同儕孤立。

格林威爾強調:「在智慧手機上,只需點擊幾下就會看到露骨、暴力及極端的內容;青少年平均每天收到200多條通知,這會讓他們更難專注於學業、愛好或現實生活中的友誼,甚至沉溺在虛擬世界中。」

格林威爾表示,SFC《家長公約》獲得廣泛支持,證明這是許多家長的共識,讓孩子們的生活不再受大型科技公司演算法操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