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所在的光復鄉受難嚴重,全台灣許多義工湧入災區,帶著鏟子進行清理救災。感人的愛心義舉,善念與善行,讓人民暫時超越政治的紛擾,而有更高的視野。然而隨著教師節連假結束,大部分義工陸續返回,後續工作也將進入家務清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認為有許多問題仍是值得深入探討,這是我們面對未來長期災難應有的準備。
首先是政府的職能。面對強大颱風災難,中央政府應該扮演更重要的功能。政府既有氣象單位掌握颱風動向、降雨量與地區,就應該對各地可能造成的危險進行評估。尤其馬太鞍堰塞湖是如此之大,下方的幾個鄉早就應該疏散。不僅如此,如此大的堰塞湖早已威脅下游鄉鎮,政府早就應該結合科技部、環境部、農委會水利署、內政部等,進行評估,以科學方法,處理掉堰塞湖,以避免造成危機,但是政府沒有如此處理。終而留下現在的潰堤災難。
而潰堤之前,氣象單位早已預估降雨量與降雨區,本可提早通知鄉民撤離,為何不曾提前疏散呢?光復鄉如此大災難,那是有天災,其實更有人禍。中央政府失職失能,難辭其咎。中央政府當然可以怪罪花蓮地方政府沒有處理好居民疏散。但是花蓮縣府缺乏氣象單位的全面資訊,不可能了解全台灣的颱風動向,更不可能從科技上解決堰塞湖難題。真正能夠解決的,仍然在握有全國性資源與資訊,以及科學專家的中央政府。
因此我們呼籲中央政府,應建立全省各地堰塞湖的數據資料,對可能造成危機地區,提早加以疏導處理,去除可能造成的危機。這是未來要面對的大課題。
其次是災難發生之後,政府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如此重大災難,唯有政府能運用空拍、監測等,掌握全面資訊,才能夠知道如何進行最有效的救援。此次災害之嚴重,幾乎居民一層樓全部淹沒。從街道到民宅都需要清理。因此在程序上首先應該用大型機具如怪手、大卡車等,進行主要通道的清理。將街道淤泥與各種堆積物,先清理開來,清出道路。清理出主要道路,所有淤泥廢棄物才能疏通排除出去。若無此舉,即使進入再多的鏟子超人也事倍功半。
經過這一次檢驗,可以更明確知道,災後救援與清理重建過程中,政府首先應該擔任統籌工作,調動主要救援人力與工具,掌握清理的次序與行動。稍後當愛心義工要進入的時候,就知道該擺放在什麼地方幫什麼忙,讓愛心,做到最有效的發揮。而不致於互相矛盾,塞爆了街道。
最後讓人特別感動的是,台灣是一個如此有愛心的社會。那麼多人自帶鏟子,穿上雨鞋,無懼危險,進入災區,在淤泥裡幫助每一個災民進行清理。可是我們也要想一想,進入災區救援,除了愛心之外,還需要有足夠的體力、耐力以及食物、飲水的準備。不少人病倒,甚至受到淤泥中的碎玻璃鐵器等刺傷,反而受到了傷害,變成救災的另一種負擔。
總而言之,面對重大災難,中央政府是最重要的指揮調度中心,從軍方到民間,有效調度才是救災最有效的方法,民間的愛心也需要配合政府進行調配,才能讓愛心發揮最大的力量。這些都是救災重建需要檢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