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舉行過的中央銀行第三季理監事會議,特別針對目前市場熱議的穩定幣話題提出了說明。大抵而言,央行同意穩定幣兼具支付功能及區塊鏈技術優勢,為當前虛擬世界的主要交易媒介,但也強調,即便發行新台幣穩定幣,對國內支付體系、貨幣供給影響均有限,也不會干擾台灣貨幣政策傳遞機制。
本次會議原聚焦於如何維持新台幣匯率的穩定,及房地產信用管制是否鬆綁兩部分,央行主動提及此一議題,顯然對其發展趨勢有一定程度的重視,也對可能的影響有所掌握。唯所做的結論雲淡風輕,似低估了此一新貨幣發展的衝擊與前景。
穩定幣於今年間快速崛起值得大書特書。搶下比特幣的風采成為虛擬貨幣的主流是其一,美國改變了抵制的態度,川普政府力挺其發展是其二。而美國與香港陸續完成法制化工程,在此一運用於虛擬世界的貨幣上交手,兩強對峙因此從實體界進入到虛擬界、從貿易進入到金融、從物流領域擴大到金流脈動,更是不容輕忽的第三大重要特徵。
穩定幣之所以能成為虛擬貨幣的主流,主要原因是它擁有較比特幣更優異的發行基礎。儘管央行偏好把虛擬貨幣定位成金融商品,但市場多賦予其兼有商品之外的支付工具特性。最早問世、目前規模最大的比特幣,雖然運用的場域愈來愈廣泛,但發行的基礎薄弱導致價格起伏甚大,也容易受到市場力量的操控,幣值的不穩定,使其做為支付工具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這正是成為美元穩定幣崛起的關鍵原因。因定錨於美元或短期美債,美元穩定幣價格相當穩定,可視為「另一種形式的美元」,當然容易切入市場成為替代性極強的支付工具,愈來愈廣泛的被運用在非傳統的交易行為上。
而美元資產的弱化與美債的與日俱增,是美國政府極頭痛又不得不面對的一大困境。發行美元穩定幣的機構,必須要購買龐大的美元和美債部位,有助於稀釋國際金融市場的「去美元化」壓力,並讓龐大的美債還本付息壓力得到釋放。美國政府因此相當支持此一型態虛擬貨幣的發行,實不能因發展初期的規模有限,忽視它潛在的成長空間;即便目前對於支付系統的影響有限,但隨著它本身規模的擴充及台灣企業加速赴美投資,未來絕對會面臨它對於支付系統產生的影響。
當美國川普政府強勢主導,跑完了穩定幣發行的立法程序,中國大陸也在香港展開部署,香港八月起正式實施《穩定幣條例》,頗有互別苗頭的意味在。由於目前的國際金融清算體系以美元為主,美方透過SWIFT系統封殺不配合國家時有所聞,中方參與極深的金磚國聯盟,想要發行金磚幣的想法也遭到川普揚言抵制,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穩定幣計畫當然不僅是一項區域性的發展構想,更大的可能是要為人民幣穩定幣的發展預做鋪路。
不論從實務面的金融科技對傳統運作體系的衝擊、美元穩定幣定錨標的對其債券發行結構的影響,或從大格局的國際金融發展的新潮流、中美在此一全新金融領域的相互較勁來看,雖然當前的穩定幣發展過程,台灣尚無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所受的影響實不容小覷,更不可對此國際金融發展的新趨勢,採取排斥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