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現代人提到「跳槽」,多半會聯想到員工主動辭職到另一間公司工作,或是轉換職業跑道。至於為何用這個詞語來描述職場變動,就滿值得探討了。
從字面上來看,跳槽最早作為農事術語,《說文解字》指「槽」是「畜獸之食器」,即投放動物飼料的槽頭;「跳」被解釋為「蹶也,從足兆聲」。跳槽,指的是牲畜覓食時跨越槽櫪的動作,到別的槽頭去吃飼料。
根據記載,「跳槽」起源於元代傳奇,最初用於男女感情。明代張存紳在《雅俗稽言‧跳槽》中寫道:「魏明帝初為王時,納虞氏為妃,及即位,毛氏有寵而黜虞氏,元人傳奇以明帝為跳槽,俗語本此。」描述魏明帝曹叡喜新厭舊、另結新歡,對後宮妃嬪見一個愛一個,並對虞氏、毛氏等反覆廢立的行為,後人將其定義為跳槽。
明代馮夢龍編的民歌集《掛枝兒》中有一首〈跳槽〉,女子唱道:「你風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兩情深,罰下願,再不去跳槽。」歌詞裡的「跳槽」,就有喜新厭舊、移情別戀的意思。
之後在明清小說中,跳槽則成了風月場所的俗話,指青樓女子另尋恩客,或是轉到另一間青樓的行為。
明代《初刻拍案驚奇》:「七郎揮金如土,並無吝惜,才是行徑如此,便有幫閒鑽懶一班兒人出來,誘他去跳槽。」清代沈復〈浮生六記〉:「美者屢易主,如馬之轉槽。」《清稗類鈔》亦記載:「原指女妓而言,謂其琵琶別抱也,譬以馬之就飲食,移就別槽耳。後則以言狎客,謂其去此適彼。」
清代以後,由於雇工更換雇主的行為與情感上的喜新厭舊相似,因此「跳槽」逐漸產生了更換工作的含義。如清代陳森《品花寶鑒》:「那姬師爺更不好,如果好,我也不跳槽了。」意指離開原來的工作另謀出路,就是現在的常用義。
「跳槽」一詞,歷經時代流轉,從牲畜更換食槽、帝王喜新厭舊到青樓的特殊生態,再演變成職場上另謀出路,其中變化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