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日前在紐約聯合國大會期間宣布,未來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中,大陸將不再爭取新的「開發中國家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北京此舉立即引發國際的矚目,因為這不僅涉及中美貿易角力,更攸關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未來走向。究竟北京背後的戰略意圖何在,對於台灣以及台商又會產生何種影響,十分值得關注。
世界貿易組織共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了超過一百四十項的特殊待遇。這些特殊待遇主要包含延長協議履行期限、較低的關稅減讓幅度、更多的補貼空間,以及在技術援助、爭端解決等方面獲得國際支援。大陸自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一直以「人均GDP不高」與「城鄉差距嚴重」為由,主張自己是開發中國家,並享受相關的特殊和差別待遇。
然而二十多年來,大陸的GDP增長逾八倍,出口額高居全球第一,並快速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對於大陸的期待,已從「成長中的挑戰者」轉變為「應承擔義務的大國」。在此情況之下,北京已不可能再以弱國的姿態堅持獲得特殊優惠。因此,北京此次放棄特殊待遇,可以提升國際形象,並展現大國擔當。
自川普執政以來,美國屢屢訴諸高關稅與「美國優先」政策,挑戰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體現了典型的單邊主義思惟。若長此以往,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就形同虛設,所謂的開發中國家特殊和差別待遇,也將逐漸喪失實質意義。因此北京此時主動放棄特殊待遇,實質的損失有限,並且可以高舉多邊主義的旗幟和川普政府的單邊主義相抗衡。大陸商務部強調,此舉乃是「維護並強化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舉措」,北京透過主動放棄優惠,塑造「堅守多邊」的形象,既能與歐盟、全球南方等國形成共鳴,也可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取得更大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大陸此時宣布放棄開發中國家待遇,也有為可能到來的「習川會」營造良好氛圍的戰略考量。川普早在二○一九年,就批評大陸在世界貿易組織中濫用開發中國家地位,如今北京主動拆除爭議點,無疑可以為中美經貿談判營造良好氛圍。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在放棄特殊待遇的同時,仍強調自身仍是「全球南方」的一員,「開發中國家」的地位和身分並沒有改變。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強調,「中國始終是全球南方的一員,永遠和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顯見北京意圖扮演發展中國家的領導角色,以期在各種國際組織中取得優勢的表決影響力。
大陸放棄世界貿易組織的特殊待遇,對台灣而言,既可能意味著台商經營環境的收緊,也可能是重塑競爭優勢的契機。一方面,大陸未來在WTO談判中需承擔更多市場開放與透明化義務,可能帶來關稅調整、補貼審查與非關稅壁壘減少。使在大陸投資的台商,將面臨更嚴苛的競爭環境。
對於其他在本土或外國布局經營的台灣企業而言,若大陸放棄關稅優惠以及降低政策補貼,反而有助於台灣企業以自身競爭力爭取國際訂單。因此,我國政府與業者應關注大陸推動貿易規則透明化的進度,及早調整布局,重塑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