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昭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
學佛修行要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就不可能成佛,一發菩提心就勝過人天、二乘人,因為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
菩提心如何發起?是因為大悲心,所謂「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因而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悲心。例如「瑜伽焰口」施食的緣起,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因不忍眾生苦,因此示現面燃大士,才有了瑜伽焰口的施食法會。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於《佛光菜根譚》說:「能行利生事,即與佛心相應。」佛心是什麼?《觀無量壽佛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慈悲是給予眾生安樂,而拔除眾生的苦痛。慈悲的範圍非常廣泛,什麼是慈悲?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即是慈悲。
例如大師創建佛陀紀念館,設了很多淨房(廁所)供大家使用,這就是大師的慈悲;另外,佛光山第一個殿堂是大悲殿,佛光山開山已經快六十年了,大師因為體諒到早期發心的信徒,年紀都大了,如果要從舊寶橋上階梯去禮拜觀世音菩薩,是很辛苦的,所以後來建了新寶橋,讓大眾很容易就能到大悲殿,甚至電動車都可以直接開到大悲殿旁,禮拜觀世音菩薩,這就是大師的慈悲。
今年暑假,佛光童軍團回到佛光山總本山舉行大會師,他們分成好幾個隊伍到男眾學部參觀,其中有一隊四十人跟我相遇,我就拿自己所拍攝的觀音菩薩跟大家結緣。有一個小女孩,一拿到觀音菩薩,就跟我說:「師父!您能多給我一張嗎?我要帶回去送奶奶!」說真的,當下聽了非常感動!小小年紀,一拿到觀音菩薩,第一個就想到別人,要送給奶奶!我說:「當然可以啊!」於是多拿好幾張給她,並且跟她說:「妳也可以送給爸爸媽媽啊!」所以什麼是慈悲?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即是慈悲!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於《佛光菜根譚》說:「只為自己著想不會大,能替別人著想不會小。」意思是說:凡事只想到自己的人不會大,什麼不會大?心量、格局、事業、成就、福報等不會大;反之,凡事能替別人著想不會小,什麼不會小?心量、格局、事業、成就、福報等不會小。
大師時常要我們佛光人做到: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信徒第一,自己第二;佛教第一,自己第二等,就是要我們凡事多替他人著想,因為凡事多替他人著想即是慈悲,願與大眾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