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I生成
文/何淑貞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前國文系主任)
《人間福報》推廣讀報教育,特別推出【想讀】版面以饗讀者。本版精選《理想的讀本》國文篇內容,邀請學者導讀古今中外名作,帶領大眾深入經典,盼藉此提升讀者文學素養,在書香中拓展視野,探索人生智慧。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至今仍不確定,但它簡明的節奏與聲律所表達出的質樸感性,直白的語言與真誠傾吐所喚起的深厚詩情,帶給後世文人極大的觸動。而它的匿名性反能呈現出某種群體,而不僅個體的普世情懷,正如《詩經》一樣,是古代祖先向我們薪傳的,溫柔敦厚的詩教。蕭統是第一位把這組詩冠以《古詩十九首》之名,收入他編纂的《昭明文選》,每首都以首句為詩題,是漢魏詩歌的精品。
離亂時代的普世情懷
漢末政治黑暗、社會動盪,加以連年饑荒、瘟疫、外族入侵,是個哀鴻遍野,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慘世界。有漢以來刻意經營的國家秩序、人倫規範全面瓦解,知識分子瀰漫著悲觀、失望、怨憤的情緒,取代了西漢初年建功立業、一展抱負的時代精神。
面對腐化、墮落的社會,正直的讀書人失望到難以忍受,《古詩十九首》收錄了他們眼中的社會及複雜心情。生存艱難、理想幻滅、生命沉淪、亂世多愁,這組未署名的悲辛交響樂,展開了三大感情主題:離別的悲哀、無常的焦慮、失意的苦悶,不必指名道姓,正是這個群體的共感。
悲莫悲兮生別離
本詩的主題是「別離」,而且是「生」別離。活生生的人,由於外因迫使分離,卻無能挽救,無法逆轉,生離比死別痛苦得多。前六句寫別離的狀況,後十句寫相思的心情,詞語淺顯、意涵深厚。
首兩句直書哀怨起因,撫今追昔,籠罩全篇。多處用錯綜變化句法加深抒情,讀來纏綿繾綣。如寫相隔地域的遙遠,說了「相去萬餘里」,又說「道路阻且長」;寫分離時間的久遠,說了「日已遠」,又說「忽已晚」;寫哀怨,說了「衣帶日已緩」,又說「思君令人老」。都是用意思相近、句法變化加以反複,層遞加深要表達的感情,讀來一唱三嘆、餘韻無窮。
本詩熟練地運用《詩經》的比興手法,如用胡馬、越鳥、浮雲、白日等常見事物,貼切地比喻婉曲的心情。又由於這些意象簡明真切、藴藉含蓄,賦予讀者多方的聯想、多種感受和解讀,產生玩味不盡的審美價值。
努力加餐、永不放棄
結尾將哀怨再推進一層:「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就戛然而止,餘音裊裊、扣人心弦。「棄捐」是「拋棄」的意思:不要再嘮叨被拋棄這回事了,離愁剪不斷、理還亂,再多說也是無濟於事,還是「努力加餐飯」吧!
「加餐」需要「努力」,是心有哀怨、沒有食欲的另一種說法。在「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的雙重焦慮之下,還強自掙扎,要戰勝天命之無常,加餐是要延續生命,等待重逢。
這種不肯放棄希望、堅持到底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當人生遇到苦難或挫折時,毫不掙扎就倒下去,充其量只能獲得同情;如能竭盡所能與命運搏鬥,盡了人事,縱然還是倒下,除了令人尊敬,自己也無遺憾。何況,由於努力掙扎,往往讓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出現了奇蹟的結局,不是更平添一分意外的驚喜嗎?
我們在欣賞詩人展現深摯的離情外,又獲得處事態度的啟示。面對生命的悲劇,作者回應「生別離」的態度,是堅持到底永不放棄,以超越悲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