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琪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近二十年前的一個黃昏,下課後,我獨自沿著校門口的田埂小路散步。那是一所位於南部鄉鎮的大學,門外除了一幢綜合宿舍與蜿蜒的產業道路,四周盡是農舍與甘蔗田。遠處,一所小學正值放學時分,校園裡傳來陣陣童聲合唱。
細聽之下,竟是耳熟能詳的〈送別〉。那旋律在晚風中悠悠傳來,使我恍惚回到快半世紀前的小學時光。當年放學前,老師總會帶著全班合唱這首歌。沒想到,歲月流轉,這首歌仍在二十年前的南部鄉間傳唱。如今校園是否還會教這首歌,我已不確定,但這一幕,卻深深烙印在心底。
弘一大師李叔同的〈送別〉誕生於1914年,詞句不過十行、旋律僅八句,卻歷久彌新。它取材自美國作曲家奧德威的民謠,旋律質樸清婉。經過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的傳唱,更成為人們心中離愁別緒的經典。
沿著田間小道,我遇見幾個小學生,背著書包、手牽著手,仍在低聲哼唱。我笑著問:「為什麼放學要唱這首歌?」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老師說,要用這首歌跟大家說再見!」
這分純真與延續,令人動容。一首歌,竟能跨越時空,在人心裡留下不滅的迴響。即使百年已過,只要還有人輕聲哼唱,它就不會沉寂。
我也情不自禁地跟著他們輕聲和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有時想,若能在鄉間小學任教,每日與孩子相處、唱歌讀書,該是多麼單純的幸福。只是我的教學生涯始終在大學,長年南北奔波,身心俱疲。偶爾想起鄭板橋的一句話:「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雖然未能如願,但這個夢想仍然美好。
教育不論形式,核心始終是傳遞真善與美。當我聽見那些清亮純淨的童聲時,心裡充滿敬意與感恩。一首歌,牽動了我的往昔,也唱響了他們的現在,更或許會伴隨他們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