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開放兩岸觀光

 |2025.09.17
135觀看次
字級

台灣觀光產業近年陷入低潮,疫情衝擊猶未完全恢復,國際客源分布失衡,更因中國大陸團客長期缺席,市場結構斷層。旅館、遊覽車業者經營困難,夜市商圈人潮不再,中小業者苦撐或退出市場。觀光業是台灣經濟重要支柱,卻因政策限制而陷入惡性循環,儘管不斷呼籲陳請,當局不為所動。

首屆「海峽兩岸旅遊大會」日前在湖南張家界舉行。會中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直言「禁團令」阻礙兩岸交流,對彼此都非正道。大陸方面則展現彈性,宣布開放上海與福建居民赴台觀光。對照之下,台灣始終不願鬆綁,兩岸對旅遊交流的態度反差甚大。究竟是誰在築牆,誰在搭橋,不言自明。

陸客在台灣觀光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高峰時期,來台人次超過四百萬,每年產值上千億元,涵蓋住宿、餐飲、交通、購物至農漁產品銷售。這樣的消費能量,不僅帶動城市觀光,更惠及偏鄉地區。禁團令下,政府雖努力拓展新南向與歐美市場,但成效有限,無法填補陸客留下的巨大缺口。任由現況持續,衝擊的不只是觀光業,而是整體民生與經濟。

觀光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兩岸的和平交流。觀光客的到訪,讓兩岸民眾有機會面對面理解彼此,建立真實印象。民間接觸是緩和政治緊張的重要管道,如今卻因禁團令而受阻。兩岸氛圍長期無法解凍,正是因為往來減少,缺乏更新,誤解不斷累積。

應予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已先行踏出一步。台北市長蔣萬安日前已經提出舉辦「雙城論壇」的申請,陸委會應該會從善如流才是。回顧去年,正是在上海副市長於論壇場合拋出倡議後,大陸才宣布開放上海居民赴台觀光。論壇不僅是城市間的交流,更是兩岸釋放善意的平台。若台北與上海能再度搭起橋梁,將為中央政府提供更多順勢而為的空間。這樣的地方交流,其實正可能成為兩岸互動的突破口。政府當局不應讓地方努力付諸流水。

中美關係近期雖仍存摩擦,但整體趨勢已從對抗轉向管控分歧。對台灣而言,這是難得的機會。若能趁勢恢復部分兩岸觀光,不僅回應經濟發展需要,也符合區域和緩的大趨勢。若錯失時機,恐怕在戰略格局中更加孤立,處境更加艱困。

政府當局以「國安」為由,遲遲不肯鬆綁,理由並不充足。上海與福建居民赴台觀光,難以對安全構成威脅,卻能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開放並非退讓,而是務實;有序管控與審查完全可行,不必因政治意識形態一味自築高牆。真正的國安,是讓社會安定、產業活絡,而非使經濟空轉、民怨滋生。

可以想見,若兩岸重新恢復團客來台,夜市小吃、傳統工藝、地方特產都能重現人潮。這不只是產業復甦,更是社會氛圍改善的契機。經濟利益與交流互信並行,才能為兩岸和平奠定基礎。

中央政府應正視觀光業者與基層民眾的呼聲,順勢而為,盡快檢討禁團令,循序漸進恢復團體旅遊。當大陸釋出善意,地方積極推動,中央若始終閉門不應,只會坐失良機。

歷史常在一念之間分出方向。當前國際格局仍留有迴旋空間,兩岸和平亦未全然關閉大門。政府若能把握契機,正視地方努力,務實開放觀光,不僅可振興經濟,更能為兩岸帶來新的曙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