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靜(品味私塾創辦人)
一通電話的代價,有多慘?
2025年8月,泰國總理貝東塔.欽那瓦(Paetongtarn Shinawatra)因打電話給柬埔寨前領導人洪森,不當的對話引起輿論譁然,憲法法院進而以「違反總理應有道德標準」判她下台。泰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理,1年便結束任期。這是一通「最昂貴的電話」。
貝東塔是誰?
她的家族誕生3位總理:她的父親塔信(Thaksin Shinawatra)是總理,泰國第一位華裔總理。她的姑姑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也是總理,第一位女性總理。泰國近代史,只有一個家族誕生3位總理,就是他們家。
父親與姑姑都因為政變而下台、流亡杜拜。跨越兩代,兄妹、父女、3人皆抵達權力高峰,卻無一能完成任期。
這個「誕生3位總理的家族」,是華裔客家人,原本姓丘。一個賣布華人的後代,如何來到泰國,歷經150年傳奇地登頂權力巔峰。
清朝末年,中國華南內亂不斷,民不聊生。在鴉片戰爭後,1840年以降,廣州等港口開放通商,「禁民私出洋」的政策鬆動。此時,正是非洲奴隸貿易逐漸被廢止,歐洲殖民者急需替代勞力。英國在馬來西亞的錫礦、橡膠園;荷蘭在印尼的農場;法國在越南、柬埔寨。推力與拉力,開啟2000萬華人「下南洋」,他們簽下類似賣身契的「契約」,多數人是被欺騙、販賣。登上擁擠的「豬仔船」,需10日至20餘日才能抵達南洋。密閉艙內,疾病肆虐,10人之中,有1人根本登陸不了就死了,「用命換未來」的旅程。
這「苦力貿易」Coolie Trade,一頁 「新奴隸貿易」。
那是國弱民窮的大時代,2000萬中國人被迫離鄉。貝東塔.欽那瓦的祖先來到泰國,活下來了,先是經商,從小販成為大商。到了1930年代,政府厲行「泰化政策」,不准華人說華語、強迫改姓、入泰語學校。落地第3代的丘氏家族,於是改姓「欽那瓦」(Shinawatra),同時轉型為政治世家。
今天,在曼谷,有近4成是華裔。很難再說,華人是外人了。經歷過改姓與禁語的泰化運動,華裔已深入泰國。不只政壇的丘家,在經濟上,泰國首富、謝國民家族的正大集團,壟斷食品零售與電信;陳弼臣家族掌控泰國最大商業銀行。
不只泰國,馬來西亞的華人占全國人4分之1,在政壇與商界都舉足輕重。福建後裔的林蒼祐是檳城首席部長,被稱為「檳城之父」。同樣的福建人郭鶴年,家族成為「亞洲糖王」,跨足地產、酒店、航運、媒體。下南洋影響,最顯著的是新加坡,75%人口是華人後裔,同樣來自廣東的客家人,移民後裔成為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其子李顯龍繼任總理。
「1840年以後」,4股力量匯流:中國被迫開放、華南動盪加劇、殖民地亟需勞力、蒸汽船航運成熟,讓華人「下南洋」從零星流動,轉變為數以千萬計的移民大潮,即便明明知道搭上的可能是一艘死亡之船,但在絕境中,他們不願錯過微微的希望。就是那些微微的希望,後來茁壯成樹,蔚為森林。
泰國總理下台事件,從新聞一層層剝開,露出的是一個客家家族在排外嚴重的異國,百年的頑強與柔軟蛻變。誰能想到,一個布販的後代能3度入主曼谷總理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