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極端氣候正在重塑我們的世界。面對一場又一場橫掃城市與鄉村的暴雨與洪水,主流新聞媒體習慣以「災難現場」為框架,呈現泥濘的街道、倒塌的屋舍與驚惶失措的人群。記者手握麥克風、身處水深及腰的街頭,告訴觀眾:「這是百年一遇的洪災。」
但這樣的敘事模式,真的足以幫助我們理解氣候變遷下的洪水現象嗎?
去年辭世的美國政治人類學者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在新書《讚頌洪水:野性的河流與它帶來的生命》(In Praise of Floods)中,為我們提供了全然不同的觀看視角。對他而言,洪水不只是災難,更是一種生命的節奏,是自然生態與社會文化共舞的時間尺度。斯科特主張,現代國家的治水工程不過是對自然之野性的殖民;而與洪水共生的智慧,早在被水覆蓋的平原與三角洲地區流傳數千年。
這樣的觀點,對當代氣候新聞學而言,相當有啟發性。因為洪水不是例外狀況,而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氣候新聞學應該摒棄「災難例外論」的框架。
過去,我們將洪水視為偏離正常的異常事件,但斯科特提醒我們,洪水其實是自然的語言,是河川周期性呼吸的一部分。在亞洲許多地區,例如湄公河、恆河或長江三角洲,洪水帶來肥沃的沖積土與水資源,使農業社會得以繁衍。問題不是洪水本身,而是我們如何選擇理解與因應它。
氣候新聞學在報導極端水災時,若只聚焦於災害統計與官員如何坐鎮救災,就容易忽略背後深層的生態政治與歷史結構。洪水帶來的破壞,往往是因為我們將城市、農田與基礎建設置於錯誤的地理位置,築堤防水、填河造路,把自然環境的周期變化視為敵人。斯科特稱此為「剛性治理的幻覺」,一種迷信技術主義的國家統治邏輯,結果卻是堤防愈築愈高,災情也一次比一次嚴重。
在洪水報導中,媒體也需自問:災難的定義是誰決定的?治理的話語權又掌握在誰手中?斯科特在書中指出,現代洪水治理往往是階級化的──城市上游與權貴區域被保護,而代價轉嫁給下游貧困社群。洪水成為「可管理的自然」,而弱勢居民則成為可被犧牲的代價。
這樣的權力不平等,在新聞報導中常被隱而不見。氣候新聞學若僅重現災後復建、工程進度與政府官員視察畫面,便是複製國家控制的敘事,而未能揭露水災中的社會正義問題。洪水不是天然的敵人,而是政治選擇的結果。比方說,誰有能力遷移?誰還住在堤防外?誰能參與治水決策?這些問題都應成為氣候新聞關懷的核心。
傳統知識不是落後,而是韌性的來源。本書最具啟發性的觀點之一,是對傳統地方知識的再估價。斯科特描述許多社群如何透過浮田、移動耕作與季節性遷徙來與洪水共存。這些不是「前現代」的過渡現象,而是適應自然多變性的韌性策略。
新聞媒體在報導氣候風險時,經常引用官方數據與專家說法,卻忽視在地居民歷代累積的知識系統。當主流話語充斥「防洪」、「水患治理」等線性思惟時,記者是否能留意那些選擇「與水共生」的聲音?能否訪問那些拒絕遷村、而堅持原地調適的耆老與農民?
斯科特所提倡的,不僅是反對國家水利霸權,更是鼓勵我們以「非線性」與「生態系統」的方式思考洪水與氣候。他強調,「水流的自由」其實是一種生態正義的實踐,而「治理」應從控制轉向協商、共管與適應。對致力於氣候新聞學的媒體工作者而言,這意味著轉向更長時段的報導、更深入的地景理解與更多元的知識來源。災難不是例外,而是警訊。報導洪水,不只是拍攝洪水肆虐的畫面,更應是反思我們如何與自然共處的契機。
在氣候危機的時代,我們亟需一種新的洪水敘事,一種不是從「恐懼洪水」出發的新聞實踐。如斯科特所言:「與洪水對話,遠比對抗它更符合人類的長遠利益。」氣候新聞學不只是報導氣候環境災變,更是引導社會思考可持續的與自然共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