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淵海(全球經濟觀察者)
俗話說,鑒往,可以知來;又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然而在當今詭譎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與金融情勢之下,這些至理名言已經不再有理,至少目前就是如此。這可以從美元匯率、美國股市及美國公債的變化得到印證。
自從今年川普主政以來,無論是股市、公司債、黃金、加密貨幣等金融資產都表現極優,但最大的異數卻是美元一直承受重大壓力。今年來美元對主要貨幣已經重貶逾10%,這是20多年來的最大跌幅,連對新台幣都大幅貶值,令許多投資人大為驚訝。
川普4月宣布「解放日」關稅措施,之後雖反反覆覆,走走停停,高高低低,退退進進,但稅率的確比之前大幅提高。依據經濟理論,提高關稅將使美國通膨升高,聯準會(Fed)不會輕易降息,而其他主要國家都在連續降息,因此美元理應升值,結果是美元不升反貶。
再從以往經驗來看,去年9月美國同樣開始降息,當時的環境是通膨持續下降,因此是在「好消息」的條件下降息,這將能提振經濟,於是美元升值;但現在降息的原因,則是因為就業惡化,是在「壞消息」的情境下不得不降息,因此許多專家都預測美元還將再貶。因此降息的動作雖然相同,但美元走勢卻可能背道而馳。
美元疲軟,顯然不是外國投資人大賣美國資產的結果,因為美股漲勢依然強勁。然而不尋常的是外資在買進美國資產的同時,卻在遠期市場預先拋售美元,以規避美元可能貶值的風險。數據顯示,目前流入美股的外資中,進行美元避險操作的比率超過80%,而今年初時避險比率還接近於零。
真正導致美元疲軟的原因,在於川普不斷打擊Fed的決策獨立性,而且已經展開一連串的行動,到明年時川普很可能將貨幣政策的決策權力收歸己有。屆時在高關稅、低利率的環境下,經濟可能陷入停滯膨脹,對美元當然不是什麼利多。
再看美股。今年美國股市處憂不驚,無懼於全球貿易戰,以及美國財政惡化的利空,依舊迭創新高。今年4月初以來美股標普500指數總市值已激增15兆美元,且今年來指數已27次創新高。不僅輝達、微軟、特斯拉等「科技7雄」領頭大漲,連一些只有題材、沒有盈餘的「迷因股」(meme stocks)都一飛沖天。如果用傳統的「本益比」作為投資指標,目前股價早已超高。
然而投資人早已不看這些數據,而是緊抱3大策略,就是「逢跌即買」(BTD)、「捨股其誰」(TINA)及「生怕錯過」(FOMO)。現在更是「不跌照買」(BTR),完全不在意就業惡化、景氣看壞的基本面因素。殊不知一旦經濟轉趨黯淡,股市也將陷入困境。
至於美國公債市場,儘管Fed終於恢復降息,而且一些投資人更預期接下來還會一系列降息,照理說公債將會上漲,殖利率將下降。然而事實卻是降息之後,殖利率卻不降反升。原因是目前美國面臨通膨升高與就業惡化的雙重風險,降息純粹是因為就業的風險大於通膨。但問題在於關稅目前對通膨的衝突雖不嚴重,但隨著時間推移通膨終將升高,使「停滯膨脹」的味道將愈來愈濃;在這種環境下,很難想像公債殖利率還會下降。
面對當前混亂且高度不確定的全球政經環境,一些傳統的經驗已經難以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往者已矣,來者未識,投資人只能步步為營,尤其應該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