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富閔
小學時期的自然課,有一陣子,我們導師生病,結果甲乙兩班併班教學,常常四個人擠一張桌椅,變得很不自然。
那時有事沒事,我就喜歡翻翻自然課本。現在想來,是因為它很「文學」吧!小說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而自然告訴你的,正是各種神奇現象都有其原委,並且跟生活密不可分。
那時小蠟燭則是自然課最常見的教具。一個燒杯蓋住燭火,燭火漸熄,就是氧氣漸漸變少的時候。「世界上很多好東西是看不見的」。老師說。小蠟燭太可愛了,有次剛好同學生日,兩班同學一起替她唱歌祝賀,她真的彎腰吹熄了燭火,還有許願呢!
因為自然課,才知道學校有一間教具室,到處都是超大的圓規、超大的三角板,以及各種爬滿灰塵的量杯,三頭六臂的顯微鏡,處處都是放大版與縮小版的故事。
教具室擺著許多水族箱,外皮龜裂,那時課本插圖,剛好畫著一座水族箱,擺著大大小小的石子,以及近乎透明的魚蝦。「那是大肚魚嗎?」大家開始搶話,一直在爭辯著,沉在水族箱底的是文蛤,是蚶仔(ham-á)。只有我在心中認定那是蜆。是阿嬤最愛吃的「鹹蜊仔kiâm-lâ-á」。老師隨機問答,各位同學,還想放什麼進去水族箱呢?這時有一個文靜的女孩說:「這樣就好了。」
最適合自己動手做的是吹泡泡,有時我在洗澡時間,當自己的對照組,也當自己的實驗組。自己跟自己的對話,像一篇自剖散文。只是這麼大缸的洗澡水,是要加入多少肥皂,才能吹出漂亮的泡泡?這是比例拿捏的問題,寫作也會碰到的事。
自然課最大的挑戰,一直是分組。總有一群看起來對世界很感興趣的小朋友,正在群聚,正在探究與學習。學生生活本是團體生活,將我孤僻的個性遮掩下來,卻又見光,露了出來。比如竿影觀察,需要找一個日照好的地方。圍在一起的時候﹐不要擋住光線,而我就是那個一邊擋住光線,又怕遮住他人視線,只好四處遊盪,看起來很像沒有朋友的人。
自然課最實用的是天文知識。家裡有一套漫畫叫做《夢幻遊戲》,講述天上二十八星宿的傳說,那時我就會背井鬼柳星張翼軫、心亢角房尾氐箕。我甚少抬頭看天。這幾年知道家鄉成為看星星的好所在,還蓋了一間天文台,不敢相信,原來老家三樓窗外,每天都有滿天星斗。
抬頭,看見滿天星斗,想起飄向天上的氫氣球。自然課也有上過。今年春節看到一則新聞,廟口的攤販,一手握住造型可愛的氫氣球,一手收錢,結果不小心鬆了手,米老鼠啊皮卡丘啊鬼滅之刃的,就這樣笑著,集體飄向天上去了。
因為有一年的運動會,比賽之前,也有一個施放氣球的環節。長官都就位,結果一大束的氫氣球,放手之後,沒有立刻散開,而是直直升天。這時現場有人驚呼──忘記把結打開了啦。全場只好親睹一把像是花椰菜的七彩氣球,緊緊揪在一團,好像它們集體在說:「我們千萬不要分開,我們要緊緊靠在一起。」
每一顆氣球都有表情符號,每一顆都一樣,文文笑著。氣球愈飛愈高,大人小孩站在地上,抬頭感嘆:「怎麼辦呢?」起初覺得緊張,接著覺得荒謬,最後心情慢慢演變成了沮喪。大家反應都不一樣。這是很「文學」的一刻,獨一無二。隔幾天的自然課,大家都在討論這一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