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涵㨗(佛光山佛光大學校長)
暮鼓晨鐘,法語縈迴,談起星雲大師的僧伽教育情懷,不僅是一種教育的體系,更是一分對佛教的深情、對眾生的慈悲。
星雲大師對「僧伽教育」的起心動念,旨在構建一個有組織、完善且長期運行的佛教教育機構,使人才培育制度化、國際化,讓人間佛教深植於教育、文化、慈善等領域。大師畢生致力於弘法利生,願人人行佛,使法音宣流,這不僅是他的信念,更是他的職志。
大師深知「僧伽乃佛教之砥柱」,因此以「教育」為目標,並以「弘法」為實踐方式。他的教育理念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自1965年創辦壽山佛學院以來,至今已歷一甲子,佛光山的道場遍布全球,僧眾威儀端莊,進退有矩;另一方面,在自由思想中堅定佛法信仰。
大師以「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與「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為行持準則,以平易近人的語言,使佛法從深山古剎走入社會日常。他畢生致力於引導僧眾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培養慈悲與智慧,為佛教發展奠定深厚基礎。
佛光山的僧伽人才遍布世界各地,不僅教化信眾,更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使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利益人群。人間佛教的理念因此得以實踐,佛法得以廣傳全球,不僅造福無數眾生,更使各地道場成為心靈家園與東西文化交流的平台。
這種「全球化與本土化」兼容並蓄的模式,既尊重文化差異,同時保持佛法的核心精神,從而創造出多元包容的宗教形態。
六十載歲月流轉,鐫刻著佛光山僧伽教育的輝煌篇章。撫今追昔,星雲大師那慈悲的眼神,依舊溫暖著我們的心房,他對萬教開明的胸襟,照耀著佛教未來的道路。
而今,更當承其願力,行願大師智深體大師心,步履不停,光照寰宇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