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資料照片
文/林聰明(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副總校長)
教育是扭轉社會向上提升的樞紐。星雲大師1949年來台,有感於當時的佛教人才缺乏有系統及健全的僧伽培育制度,特別提出辦學「六成就」方案,期許僧伽教育必須符合:處成就(地點)、主成就(師資)、眾成就(學生)、聞成就(課程)、信成就(經費)、時成就(就讀期間),提升當時的佛教教育。
感謝星雲大師的用心,迄今培育了至少六千名佛教僧才、創設了五所大學、十七所佛教學院,續佛慧命,弘法利生。
有感於佛法的艱深,大眾接受不易,星雲大師大力提倡人間佛教,設法讓佛教理念普及化,深植民心,希能為公眾所推崇,特別是把它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教法,提倡三好、四給精神,如教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作為大眾每天的行持,淺顯易懂,容易為人所接受。
有感於社會道德有待提升,大師從2011年大力推動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的選拔,形塑校園文化,強化品德教育,增進師生關係,如今不只是台灣在推動,更普及到全球五大洲。
透過「三好」的推廣實踐,讓社會更美好;透過「四給」的實踐,讓人心中充滿了歡喜與希望,大師以其一生言行,做到「捨」與「給」無私無我的奉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立下了僧伽教育身教與言教的典範。
值逢星雲大師辦理僧伽教育六十周年紀念,六十年來培養了不少的弘法人才,讓各界可以感受到佛光山及星雲大師的用心及卓越貢獻,延續及發揚了佛法的慧命。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希望所有僧信及有緣人士,本著大師的用心及期勉,繼續發揚光大,化身為大師的千手千眼,廣度有情,讓佛光普照三千界,佛法長流五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