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莊
教學生涯即將邁入第二十五年,轉任為科任老師後,記學生姓名的功力漸退,特別是現代父母為孩子命名有共同的喜好字,很容易遇到同名同姓的狀況,也因為如此,很多學生的名字會隨著畢業,而逐漸消失在我的記憶洪流裡,除非他有一個特殊的姓。
甫接新班的第一次點名是決定學生對我印象深刻與否的關鍵,通常擁有特殊姓氏的學生,我比較有把握可以找到破冰的辦法。
曾經遇過一位姓偕的女孩,我問她有沒有原住民血統,孩子立刻點頭回應。接著我向全班說明:當初馬偕博士前往宜蘭噶瑪蘭族行醫傳教,後來當地人為了配合政策也取漢化姓氏,同時也感念馬偕博士,因而使用「偕」做為姓氏。語畢,女孩睜大雙眼對我說:「第一次有老師可以這麼清楚解釋我的姓氏耶!」
如果遇到「范姜」這種複姓,大概是來自桃竹苗的客家族群;姓「粘」的學生,據說先人是女真族,來台後應該多半定居彰化福興;姓「闕」的家族很多世居南港松山附近;遇到姓「施」的學生,我會詢問其父祖輩是不是住在彰化鹿港?結果有一回還真的被我碰到了。孩子問我為何知道?我用台語俗諺「社頭蕭(瘋)了了,鹿港施(死)一半」來解釋這兩個村莊居民互相揶揄對方的姓氏,同時也可以看出來「蕭」與「施」分別是彰化社頭、鹿港的大姓。台南山區的玉井、楠西、新化等地,很容易遇到姓哀、兵、買、東等平埔族姓氏的民眾,所以只要遇到這些看似外省姓氏的學生,我會請教其是否來自台南上述區域,通常答案跟我的猜測八九不離十。
自古以來,台灣是移民社會,同姓宗族往往會定居在同一聚落,彼此好照應,因而延伸成某些姓氏族群有其地域性,隨著後代子孫遷移到各地散居,這些特殊姓氏可能就會出現在你我身邊。下次遇到,不妨也來一場「姓不姓由你」的互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