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敬琳
跟團多次,首次遭逢住宿問題。慣例,兩人同行所需床型於報名當下便已向旅行社確認,除非飯店床位不足,不得已微調,但此次法國之旅,卻屢傳不符團員所求的情況,令人匪夷,也讓我由此思索求全不當委屈。
淺眠如我,耐不住外子鼾聲如雷,為確保兩造都可安眠,我們採分房就寢。出國夜宿無財力分房,兩張小床我尚能勉強斷續小睡,強過終夜睜眼。而此行,頭晚即出問題。
當一大床皆無人認領時,外子對我使個眼色,意在徵求我的同意,若再僵持,大家都別回房休息。未料,之後接連發生床位糾紛,我倆似乎成了協助領隊解決難題的首選,他不假思索地先後向我們詢問:兩位單女睡一張大床需要跟我們兩張小床換?兩位年逾八旬的老男人,你們忍心讓他們同擠一張床?
倘若只有一晚,基於助人,我勉強瞪目掩耳聞雷鳴熬過,但連續四晚,長夜變得更漫漫與慢慢。外子連聲問我,我也頷首同意,怪自己同情心氾濫,實在不忍兩位老人家共搶一襲被。且外子雖答應換床,但同時向領隊聲明,希望隔日換成兩小床。
無奈適逢法國連假四日,旅館滿床無可更換,連領隊都只能住離團員一百多公尺遠的二星飯店,他建議,除非我們一大床跟他換兩小床,不然沒其他辦法了。外子聽後心裡直冒氣,二星換我們三星?還要我們自己拖沉重行李走一百多公尺?我則懊悔萬分,當初助人的善念反倒害苦了自己。
相較其他團員,他們懂得堅持所需,不必像我和外子,挺身相助換來睡不安穩以及儼如領隊解決床位的救命丹。事後我問外子是否後悔與兩位大哥換床?他說一點也不,我很意外。他不平的是,我們的善心好意遭有心或無意之人胡為濫用,若他人有需求且我們有能力,理應幫忙。
堅持所需和挺身相助本無孰對孰錯,如孔子言:「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行事沒有絕對,一切以「義」為處事標竿,何謂義?合理正當是也。一日換床對我倆影響不大,又能化解團員尷尬,合理且正當;連夜同榻就該考量自身承受的限度,不行,鼓起勇氣拒絕,也適情合理。因勢而為並保有彈性才能真正獲致你我共好的美善境地。
於團體中釋出善意,不外希冀求全,但前提應當思量不委屈自己,一旦受委屈,非但求不了全,也枉待善意,徒生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