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午休時間一小時,有些人可能只花十幾分鐘就解決一餐,接著稍微小憩,或是放空滑手機,吃太快可能食不知味,或是消化不良、容易引發腹部脹氣。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說,壓力大、生活步調快、三餐多外食,種種因素讓腸躁症找上門,如果反覆腹痛、脹氣、腹瀉、便祕就要小心是「大腸激躁症」。
陳柏諺指出,現代人常出現胃消化不良、腹瀉、血便等症狀。這些病因都跟生活習慣、日常飲食有關,胃長期反覆發炎,就可能惡化成胃癌、大腸癌,不可輕忽。
有些人會自行到藥局買胃藥,剛開始可能有效,但久了會習慣性服用,如果發生潰瘍或罹患較嚴重的腸胃疾病,藥物使用恐要加重劑量;當藥物改善時間愈來愈短,代表不只是表淺性的發炎。
腸道被喻為人體的「第二大腦」,陳柏諺的保養之道首重「定時定量」,讓腸胃器官能有規律的消化運作,避免因為空腹一餐、隔餐過度進食而造成負擔。有些人空腹時間太長,進食過程中感覺胃部有點悶痛,主要是胃酸突然增加、刺激胃壁。而兩餐併作一餐時,大腦發出了飢餓訊號,進食過量影響血糖與胰島素調節,增加肥胖及慢性病風險。
陳柏諺說,暴飲暴食最傷身體,現代人營養過剩,其實只要吃7、8分飽就好,適度空腹且不會太餓,可幫助維持身體的代謝機能。他以自己為例,早餐固定在9時前吃完,選擇優質蛋白質搭配香蕉或蘋果,既方便又有飽足感。
三餐定時定量是照顧腸胃的大原則,但如果肚子不餓,不用強迫時間到了一定要吃完整的一餐,可以喝點牛奶、吃水果,避免因過度飢餓導致的「報復飲食」或血糖波動。例如,有些上班族10時打卡,買了早餐到公司吃,不到3個小時又到了午餐時間,這時午餐適量就好,吃太飽會讓血液過度集中在胃部,下午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