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嚮心
「哼!這個玩具都不聽我的話,我不要它了!」五歲的兒子大叫著,氣呼呼地把玩具摔到地上。這樣的場景,幾乎每隔三五天就會上演一次。
我走到仍在氣頭上的兒子身邊,輕聲問他:「玩具一直倒下來,所以你很生氣嗎?」他委屈地點點頭。
「我知道你試了好多次卻一直失敗,真的會讓人很氣餒,如果是我,也會覺得難過。不過,摔玩具的話,它可能會壞掉,你自己也可能會受傷。你覺得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我們可以怎麼做比較好呢?」
「找爸爸媽媽幫忙……」他小聲地回答。
「對啊,找我們幫忙是一個好辦法。那如果你還是覺得很生氣,要怎麼辦呢?」我一邊摸著他的頭,一邊再問。
「去床上找小豬抱抱!」他眼睛一亮,話一說完就立刻衝回房間,去找他心愛的小豬布偶。
這看似簡單的互動,其實是我花了很長時間慢慢學習來的。如何在孩子情緒爆發時,先表達同理,再引導他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情緒,這過程並不容易。
我們這個年代的孩子,小時候很少有被同理的機會。當我們發脾氣或做錯事時,不是被一頓臭罵,就是屁股上吃了好幾道「竹筍炒肉絲」。還記得當下雖然嘴上說著「我知道錯了」,心裡卻滿是委屈與不甘。
如今不同了,我們生活在資訊發達的時代,育兒有更多前人的經驗可參考,也有豐富的書籍和文章可學習。我希望自己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心態,在育兒這條路上慢慢前行。
也許我們無法每次都完美地理解孩子,但只要願意放下情緒、先給出一份同理,孩子的心,也會一點一滴地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