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美關稅衝擊汽車產業,立法院會昨三讀修正《貨物稅條例》部分條文,明定減徵優惠期限延長至2030年底,此外新購汽機車也可減徵貨物稅,2000cc以下的小客車汰舊換新,最高可減徵10萬元,150cc以下機車汰舊換新,最高可減徵6000元。民間團體批評,若缺乏支持電動機車產業的配套,恐讓推動多年電動化付諸流水。
現行貨物稅提供汽機車汰舊換新減徵貨物稅優惠,將於明年1月7日屆期,經國內車廠提出訴求,立法院朝野立委昨拍板同意延長汽機車汰舊換新減徵貨物稅的優惠措施。
三讀條文明定,在2030年底前,購買2000cc以下小客車並完成掛牌,貨物稅每輛減徵5萬元。加上現行汽車汰舊換新的5萬元,新車為2000cc以下,共可減徵貨物稅10萬元;購買150cc以下機車並完成掛牌,貨物稅每輛減徵2000元,若含汰舊換新,購買150cc以下新機車,共可減徵貨物稅6000元。
電動機車銷售占比 停滯不前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表示,產業界都能理解調整貨物稅是因應關稅談判的必要措施,但若缺乏對電動機車產業的配套支持作為,恐導致市場走回頭路,讓多年來的電動化推廣努力付諸流水。
SMAT指出,連審計部近期公布的2024年決算報告都直接點出,政府推動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成效不彰,不僅多項預算執行率偏低,電動機車銷售占比更多年停滯不前。
新北市機車公會三蘆分會會長洪宗寶說,政府喊出運具電動化時,他第一時間響應,同行都笑他傻,但他仍選擇支持政府,結果電車補助逐年縮水,如今新購燃油機車都能降稅,環境部卻不願對新購電動機車提供補助,叫第一線業者情何以堪?
嘉義市機車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陳慶全說,外界只看到產發署電動機車相關預算執行率不佳,但這並非冰冷的數字,這代表街頭巷尾有好多家撐不下去的電動機車行,難道真要逼這些小店家走上街頭?
SMAT指出,「電動機車333政策」包括經濟部提供機車行銷售電動機車獎勵金3000元、環境部恢復新購電動機車補助3000元,及交通部補助使用者電池資費每月300元,該政策已是產業共識,政府應傾聽產業界心聲,支持推行。
環團則批評,減徵表面上是「還稅於民」卻缺乏完善配套,這是對空汙、減碳等議題背道而馳,呼籲政府提供補助,彌平油車、電車兩間的落差。
環境部:汰舊換新 持續推動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長黃偉鳴表示,電動機車相關補助,中央跟地方都在執行,以汰舊換新等多元方式鼓勵大家使用電動機車,也推動「車輛汰舊換新抵換媒合平台」,透過開發單位收購民眾汰舊換購電動車輛的溫室氣體減量效益,抵換營運開發的增量,達到環評承諾。有關新購機車降稅2000元是立法院決議,行政部門的相關機制,則會持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