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少子化危機加劇,內政部統計顯示,2024年新生兒數跌破13.5萬人,創歷史新低;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9.64%,年底將突破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
台灣生殖醫學會26日發布《我國少子女化對策—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建言書,理事長蔡英美、黃貞瑜及多位專家與立委共同呼籲政府持續優化生育政策,擴大人工生殖補助,放寬醫療性凍卵條件,守護女性生育力。
自2021年政府推動人工生殖補助以來,已助2萬4653名新生兒誕生,為逾2萬家庭帶來希望。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表示,試管嬰兒補助是「國家級投資」,減輕民眾經濟負擔,避免錯失生育機會。
台灣生殖醫學會提出9大建言,包括強化衛教、調整補助方案、提升凍卵可及性、優化資料庫、推動友善生育環境等,盼與政府攜手合作。
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指出,凍卵女性多具生育意願,政策可考慮補助高意願族群並搭配獎勵,提升「轉化率」,甚至開放單身女性使用人工生殖。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表示,僅25%癌症病友在治療前獲生育諮詢,盼政策擴大保障知情權,並制定跨科指引。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感謝凍卵試辦計畫,但強調育兒負擔沉重,需更多補助支持。
立委王正旭引台大研究,指人工生殖每投資1元可獲21.87元報酬,建議擴大補助非癌症病友。立委陳菁徽強調醫療補助需搭配職場友善政策,如彈性工時,參考北歐模式推動跨黨派溝通。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表示,將持續參考各方意見調整政策,鼓勵民眾將生育納入人生規畫,與教育部跨部會合作提升健康識能。台灣生殖醫學會強調,將協助國健署優化政策,目標2030年總生育率達1.4,與政府攜手培育健康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