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農曆七月氣候溼熱,傳統中醫認為此時「陰邪」易侵,影響健康。中醫將「邪氣」分為風、寒、暑、溼、燥、火六類,寒與溼尤易引發感冒、疲勞或脾胃不適。中醫師劉宗昇歸納整理出五類中藥,依《本草綱目》記載,聚焦溫陽、化溼、醒神功效,搭配日常調理,有助去寒溼。
五類中藥助養生,包括艾草與菖蒲:艾草性溫,擅長溫經散寒,常用於艾灸或泡澡,緩解溼氣引起的腹痛或疲勞。菖蒲芳香開竅,改善精神恍惚及消化不佳。建議以熏香或外敷為主,避免過量內服以免刺激腸胃。
蒼朮:蒼朮燥溼運脾,適用於腹瀉、乏力或食欲不振。搭配白朮可增強健脾效果,改善潮溼環境引起的脾虛。建議依醫囑內服或製成香囊,淨化環境。開竅藥物(如沉香、麝香):沉香溫腎通心,麝香活血化濁,緩解精神疲憊或失眠。建議以熏香為主,避免內服以防過敏,適合助眠及環境淨化。
薑類藥物:乾薑、附子、細辛等溫中散寒,改善寒溼引起的乏力或肢體冰冷。建議以薑湯沖服,控制劑量避免上火,提升體力。硃砂與雄黃:硃砂清心安神,雄黃外用辟穢,常用於香囊,改善心神不寧。因毒性風險,嚴禁內服,建議懸掛床邊或門口。製作香囊:將艾草、菖蒲、沉香等裝入透氣布袋,隨身攜帶或懸掛床邊,有芳香化溼、防蟲醒神之效。
此外,日常生活可善用艾灸養生:於足三里、關元等穴位艾灸,溫補陽氣,增強體質。飲食調理:多食薑湯、紅棗粥,少食生冷油膩,減少溼氣積聚。環境管理:保持居家乾燥,常用除溼機,晒被褥防黴菌。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適度運動如太極,促進氣血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