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7月養生 中醫推5中藥去寒溼

陳玲芳 |2025.08.27
111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農曆七月氣候溼熱,傳統中醫認為此時「陰邪」易侵,影響健康。中醫將「邪氣」分為風、寒、暑、溼、燥、火六類,寒與溼尤易引發感冒、疲勞或脾胃不適。中醫師劉宗昇歸納整理出五類中藥,依《本草綱目》記載,聚焦溫陽、化溼、醒神功效,搭配日常調理,有助去寒溼。

五類中藥助養生,包括艾草與菖蒲:艾草性溫,擅長溫經散寒,常用於艾灸或泡澡,緩解溼氣引起的腹痛或疲勞。菖蒲芳香開竅,改善精神恍惚及消化不佳。建議以熏香或外敷為主,避免過量內服以免刺激腸胃。

蒼朮:蒼朮燥溼運脾,適用於腹瀉、乏力或食欲不振。搭配白朮可增強健脾效果,改善潮溼環境引起的脾虛。建議依醫囑內服或製成香囊,淨化環境。開竅藥物(如沉香、麝香):沉香溫腎通心,麝香活血化濁,緩解精神疲憊或失眠。建議以熏香為主,避免內服以防過敏,適合助眠及環境淨化。

薑類藥物:乾薑、附子、細辛等溫中散寒,改善寒溼引起的乏力或肢體冰冷。建議以薑湯沖服,控制劑量避免上火,提升體力。硃砂與雄黃:硃砂清心安神,雄黃外用辟穢,常用於香囊,改善心神不寧。因毒性風險,嚴禁內服,建議懸掛床邊或門口。製作香囊:將艾草、菖蒲、沉香等裝入透氣布袋,隨身攜帶或懸掛床邊,有芳香化溼、防蟲醒神之效。

此外,日常生活可善用艾灸養生:於足三里、關元等穴位艾灸,溫補陽氣,增強體質。飲食調理:多食薑湯、紅棗粥,少食生冷油膩,減少溼氣積聚。環境管理:保持居家乾燥,常用除溼機,晒被褥防黴菌。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適度運動如太極,促進氣血流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