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會不會因為在美國擴大投資,而使台灣的「矽盾」變薄?不僅涉及台灣的國家安全,更為全球所關切。美國川普政府近日更揚言想用「補助換持股」介入晶片公司,更令台灣憂心台積電是否變成美積電。最新外電報導,台積電高層已談及不惜放棄美國的補助以拒絕川普政府的要求,雖尚未獲證實,但有可能成為企業峻拒美國需索的第一槍。
在川普政府有意入股晶片業的企圖沸沸揚揚傳播了兩天後,美國官員才再表示,川普無意對已在美國投資的企業入股,亦即像是台積電或三星已承諾在美投資的大公司可以略鬆一口氣。
此爭議起源於拜登執政時期通過的晶片法,為吸引及鼓勵晶片大廠到美國投資設廠,而祭出大筆的補助。至川普上任後,其不僅開啟關稅戰向盟邦巧取豪奪,甚至瞄準私人企業要脅,像是輝達和超微輸出到中國大陸的晶片,必須繳給政府百分之十五的營業額才能取得出口許可。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前更進一步表示,川普總統要把先前對業者的補助轉換成持股,等於間接證實川普政府有意持股營運不佳的英特爾百分之十股份,他還警告會擴及其他企業,令獲得補助的晶片業者普遍不安,包括台積電。這位商務部長明白的說,川普不想白白送錢給業者,政府想要分一杯羹。
台積電在拜登任內末期確實到了亞利桑那州設廠,也獲承諾將獲得六十六億美元的補助,雖然尚未取得撥款。川普上任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也到白宮與川普同台,宣布累計增加投資美國一千六百五十億美元。台積電的承諾當然有企業自身的考量,但政治上的不樂之捐,恐也難免。
事實上,以美國勞工的高薪資及技術條件限制,台積電並沒有到美國設廠的急迫性,獲得六十六億美元的補助,與其說是台積電投資美國,應更是美國需要台積電。
再以輝達為例,黃仁勳為了取得出口H20晶片到大陸,同意將百分之十五的營業額給政府,形同被政府勒索。尤其,在中美兩強博弈之下,民間企業淪為雙方的籌碼,中方指盧特尼克說H20晶片是第三等晶片,欺人太甚;北京更向中企施壓,不要購買H20晶片,讓黃仁勳夾在中間,企業風險更加沉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如果外傳台積電不惜放棄美國的六十六億美元補助的說法為真,表示具有雄厚實力的台積電清楚自己的戰略地位,可以勇敢向川普政府的無理需索說不,並開出企業反彈的第一槍,意義自是極為重大,直面美國政府,反可逼被譏笑老是退縮的川普,再次收回要脅。
美國共和黨向來主張自由經濟,沒想到在川普二次上任後更加肆無忌憚的干預市場,手甚至明目張膽伸入私人企業。川普政府可能必須面對民間企業的司法訴訟,這更違背了政府的信賴保護原則,對美國是幫助還是傷害,美國是否更為偉大,恐怕都在未定之天。
由川普掀起的全球貿易戰逆風,才要開始,有的國家已經屈服,但也有國家繼續抵抗。台灣做為較小的經濟體,至今對於川普的需索幾乎有求必應,提高了國防預算,可是仍然看不到清晰的戰略思考。但台積電做為全球最強的晶片製造企業,抓住定位以實力扭轉局面,應該更足以讓政府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