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技術發展迅猛,尤其是被視為人類「智慧工作夥伴」的AI代理人(AI Agent),因其可規畫、執行並高效完成任務,愈來愈受到重視,成為最新最夯的關鍵技術。
AI代理人是透過感測器明瞭環境變化,採取相對應的行動,做出決策的人工智慧。和傳統AI聊天機器人不同的是,AI機器人主要透過對話進行單一任務,AI代理人則可以規畫和執行一系列任務,且能夠和其他系統或人類進行合作互動。AI助理的功能是輔助人類完成任務,而AI代理人則可以自主地執行任務,並可做出決策。
二○二五年被認為是「AI代理人元年」,相信AI代理人的出現,將改變企業使用資料做決策的方式,產業將因此迎來重大變革。美國著名的資訊科技研究和顧問公司顧能(Gartner),將AI代理人列為二○二五年十大科技趨勢的第一名,並預測到二○二九年,在無須人類的作為下,自主AI能夠解決企業百分之八十的問題,從而降低百分之三十的營運成本。
AI代理人和應用系統最大的差異在於,AI代理人具有類似人類的智慧,能夠創造內容與自我決策,可以推進企業AI工作團隊創造倍速成長。由於AI代理人具有強大的能力,決定或是已經採用相關技術的企業正快速增加。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近日發布了〈AI代理人調查報告〉,就全美高階企業主管所做的調查訪問顯示,百分之七十九的受訪企業已經採用AI代理人;百分之六十六採用AI代理人的企業,生產力提高;百分之六十七表示,AI代理人會在未來一年大幅改變企業現有職能;百分之七十三認為,AI代理人將可在未來一年明顯強化公司的競爭優勢;百分之八十八的企業表示,由於AI代理人的創造成效很好,決定未來的一年會增加AI相關預算。
儘管台灣是AI相關設備的重要生產地,持續享受AI基礎建設升級帶來的利多,但台灣產業實際AI化的發展速度還有待提升。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日前發布的〈台灣產業AI應用趨勢與展望報告〉,僅有百分之八的企業具備完整的AI發展藍圖;瑞銀(UBS)日前發布〈中國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三的中國大陸企業已導入AI技術;日本企業為百分之四十二點七,韓國企業為百分之三十七。台灣企業「AI化」的進程顯然還在起步階段,遑論更進一步的AI代理人,進展更是緩慢。
台灣面臨缺工挑戰的企業超過九成,人力不足問題十分嚴重,而被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稱為「數位勞動力」的AI代理人,可以協助企業員工處理重複性高又耗時的任務,能夠專注於更具策略性的工作,因此不但能夠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透過AI代理人更快速、更精確的數據分析,還可以加速企業創新、發掘新的商機。
AI代理人加入企業勢必會對原有的生產流程、產銷關係甚至職場倫理造成衝擊,如何規畫並管理混合人類與數位工作團隊的新勞動模式,是企業重要的挑戰。台灣除了持續在AI供應鏈上扮演關鍵角色之外,在國家產業政策與企業經營層面,更應積極導入包括AI代理人的AI技術應用,讓台灣不但可以製造AI,更能運用AI,提升創造力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