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就要進行核三重啟公投,在此關鍵時刻,民眾確實有必要冷靜思考能源政策、核能電廠,及各種能源運用的利弊得失,從而做出明智的選擇,達到既能夠保證電力供應,又能對生態環境有最好的保護。
首先,從環保的角度看,每一種能源運用都會造成環境影響。燃煤燃油都有空氣汙染,並產生化學物質。如火力發電廠所造成的硫化物會形成酸性空氣,在東北季風下雨的時候,變成酸雨,造成周邊植物的破壞甚至死亡。而台中火力電廠的空氣汙染向內陸飄,直到埔里,接近中央山脈,冬天空氣無法發散,對生態環境、人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這已是近年來常見的公害。
綠能發電也造成了許多難以挽回的後果。南高屏附近的海岸線景觀被光電板破壞已經有目共睹。颱風來臨時,所謂海上風電、太陽能板,造成整個海岸線的大災難。廢棄物根本無法回收,生態景觀無法回到青山綠水。而山坡地、水庫的光電更是災難。土石流傾瀉而下的危害,已經不是自然生態破壞而已,而水土保持崩潰,老百姓生存都有危險。
綠能、光電到天然氣,世間並無一種能源能夠免於生態的破壞。核電廠也一樣。核能的汙染有兩種關鍵,其一是核燃料棒。燃料棒使用後的回收再利用是個科技問題。然而美國深恐台灣發展核子彈,對此嚴密管控,因此最具有輻射性的核燃料棒,台灣基本上沒有主導權,只能交給美國。
其次是受到輻射汙染的各種廢棄物,如防護衣、器具、雜物等,這些可以收集起來,加以壓縮封存,要阻擋輻射外洩並不困難。至於儲存在蘭嶼核廢料儲存場,或另覓他處,地底深埋,都可處理。這些基本屬於低度輻射汙染,只要防護得當,環境危害的範圍較小。
就能源的使用來說,該比較的是低度輻射汙染對人體的影響,和火力發電、光電、綠能所造成的汙染危害,哪一個傷害比較大?而對環境的破壞,是綠能嚴重,還是核能嚴重?我們必須考慮對環境、人體、生態造成不同影響的各種能源之間,做出選擇的方案。
省視台灣,這種小島型的生態環境,如此脆弱,任何單一能源的依賴,例如單一依賴綠能,則空間的破壞將難以恢復。同樣的,僅依賴火力發電,空氣汙染無法收拾。若僅依賴核能發電,也有可能核廢料太多,難以處理。因此台灣必須在可用的幾種能源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意即使用不同能源,讓每一種汙染,盡量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使台灣生態不至於受到單一的破壞。而在平衡之間,能夠盡量降低對生態健康的影響。
要找到一個沒有影響環境的能源是不可能的。每一種能源都會造成影響,我們只能在各種能源之間,兩害相權取其輕,並透過管控,盡量平衡,將危害降到最小。因此,台灣必須在幾種能源之間,冷靜的思考。在火力、綠能、核電之間,要採取多元平衡運用的策略,才不會有單一依賴、單一汙染的危機。
準此以觀,核三重啟公投就不再只是一個核電廠問題而已,而是對總體能源思考的開始。從這個大原則出發,我們才會做出理性的、有益於生態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