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大醫院聯手中研院在B型肝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Gut》與《Hepatology》。研究是由台大醫院曾岱宗醫師、台大副院長高嘉宏教授及中研院陳建仁院士帶領的團隊,針對B型肝炎患者肝癌風險提出新見解,為精準醫療與治療決策開創新局。
研究發現,處於「不活動帶原期」的B型肝炎患者,若血液中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低於100 IU/mL且無肝硬化,肝癌年發生率僅0.08%,遠低於國際監測標準的0.2%,與一般人風險相當。
這意味約3分之1的不活動帶原期患者可視為「低風險群」,可延長檢查間隔,減少不必要醫療負擔。這項發現有助於精準篩檢,優化醫療資源分配。
另一項研究聚焦「免疫耐受期」患者,發現表面抗原濃度高於10,000 IU/mL的患者,肝癌發生時間較晚,顯示其為低風險群。這項成果經台、日大型研究驗證,確立表面抗原濃度在不同階段的臨床價值。
研究團隊分析逾6000名B肝患者數據,發現即使同為免疫耐受期,表面抗原濃度高於10,000 IU/mL的患者,10年內肝癌風險僅1%,而低於此濃度的患者風險高達13%,應及早治療。
肝癌為我國第4大癌症、第2大癌症死因,B型肝炎是主要誘因。國內約150萬名40歲以上未接種B肝疫苗的患者中,半數以上屬不活動帶原期,約75萬人。
現行做法要求這群患者每半年接受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但新研究顯示,表面抗原濃度低於100 IU/mL的患者,肝癌風險極低,可拉長檢查周期;而濃度較高的患者則需密集監測。
曾岱宗醫師表示,B型肝炎具固定「自然病史」,患者出生後多進入免疫耐受期,病毒量高但肝功能正常。此階段患者因我國推行新生兒B肝疫苗,現僅剩約1萬人,風險較低,通常不需抗病毒治療。但加入表面抗原濃度作為判斷依據後,可更精準評估風險,優化治療策略。
台大副院長高嘉宏指出,這項研究重新定義B型肝炎管理方式,為國際治療指引修訂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