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全世界沒有健康食品!」前衛生署副署長李龍騰醫師近日在電視節目中一席話,引發民眾對保健食品的熱議。台灣與日本同為保健食品消費大國,卻也名列全球洗腎盛行率前茅,這不禁讓人質疑:健康食品真的健康嗎?專家指出,與其依賴保健品,天然食物才是營養的最佳來源。
李龍騰醫師直言,許多人誤以為保健食品能全面提升健康,但實際上,過量攝取某些營養素,反而可能帶來副作用。
癌症關懷基金會資深營養師黃書宜說,以維生素C為例,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約100毫克,耐受上限為2000毫克。若長期透過高劑量保健品補充,可能引發噁心、腹瀉,甚至增加腎結石風險。
反觀從天然水果如芭樂、奇異果或柑橘攝取,不僅能避免過量風險,還能額外獲得膳食纖維與植化素,這些成分以自然比例存在,彼此協同作用,對人體更為有益。
黃書宜強調:「天然食物中含有許多尚未被科學完全解析的營養成分,這是商業保健品難以取代的。」癌症關懷基金會也長期推廣「真食物、好食物、全食物」理念,主張回歸天然飲食,讓人體從均衡的食物中獲取所需營養,而非依賴人工提煉的保健品。
保健品是否完全無用?黃書宜表示,保健品並非一無是處,但應「根據需求補充」,並在專業指導下使用。例如,感冒或手術後,身體對維生素C、鋅或蛋白質的需求可能增加,此時可適量補充。此外,特殊族群如孕婦、素食者或年長者,因飲食限制或吸收能力下降,可能需要額外補充鐵、維生素B12或鈣等營養素。
黃書宜營養師建議,民眾應優先選擇新鮮、未加工的食材,並根據個人需求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決定是否需要補充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