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英美科學家的最新研究,人類平均體溫正在逐年下降,目前多數人的體溫介於36.1℃至36.6℃之間。這看似微小的0.5至1℃的差距,卻對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深遠影響。專家警告,體溫下降可能削弱人體對抗疾病的能力,因此維持適當體溫成為現代養生的重要課題。
研究顯示,體溫與人體的免疫力、修復力及自癒力密切相關。體溫每上升1℃,免疫系統的運作效率可提升約5倍,這也是為什麼有「體溫上升1℃,免疫力提升5倍」(同理,每降低1℃,免疫力減少5倍)及「癌細胞喜愛35℃,畏懼39℃」的說法。較高的體溫能促進白血球活性、加速傷口癒合,並提高對病毒和細菌的抵抗力。反之,當體溫長期偏低時,身體對抗疾病的能力會顯著下降,增加感染、慢性疾病甚至肥胖的風險。
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指出,在預防醫學領域,免疫、再生與自癒被視為健康的3大支柱,而體溫正是這3者的核心影響因素。當人體長期處於低溫狀態,不僅疾病恢復速度變慢,連預防疾病的能力也會受到限制。因此,維持適當的體溫不僅是養生的基礎,更是提升整體健康的關鍵。
長期低溫刺激可能導致關節疼痛、過敏、溼疹、浮腫,甚至增加肥胖風險,這些都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
洛桑加參醫師建議從以下5個方向著手,提升體溫並強化免疫力:1.謹慎用藥,尊重自癒力;2.珍惜排汗,淨化身體;3.適量運動,激活產熱;4.多溫少冰,促進循環;5.心存善念,溫暖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