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琪
還在教書的那些年,晚課鐘聲一響,我常沿著校園的菩提大道漫步。晚霞灑在林梢,微風輕拂衣襟,我一邊思索課程內容與學術問題,也一邊沉澱白天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檢視教學的得失與不足。那段行走的時光,彷彿是一種屬於教育者的「行禪」。
我曾任課的學校地處偏遠,占地九十多公頃,僅有九棟建築,四周盡是蒼翠的山林。羊腸小徑蜿蜒其間,校園靜謐,遠離塵囂。對一名教師而言,這確實是一處可以陶冶性情、養心育才的好所在。
台灣多數大學校園侷促,都市裡的學校往往只有五至二十公頃,加上密集的教學樓,學生活動空間有限。相比之下,鄉間的大學地廣人稀,自然寬敞。然而如今的年輕學子卻未必喜歡偏遠校園,嫌其冷清,生活機能不足;都市裡靠近夜市的學校更受青睞。看到這些現象,我常想起大學的真正意義究竟為何?
名教育家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所山林中的學府,正是星雲大師「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心願所成。大師也曾勉勵師生:「大學不在大樓,而在大師;不在設備,而在發心。」每次漫步至校門口的「百萬人興學碑」,我都會想著當年無數信眾每月省下百元護持建校的點滴功德,心生感念。
我曾讀齊邦媛的《巨流河》,書中描寫她在抗戰時期就讀樂山武漢大學,校園無大樓,宿舍簡陋,學生卻愈加勤奮苦讀;學者汪曾祺回憶西南聯大的校舍,僅是土牆草頂、簡陋木床,屋內沒有桌椅,只用肥皂箱當書桌。即便如此,西南聯大卻孕育出八位「兩彈一星」元勳、一百七十餘位院士,還有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那分克難向學的精神,與星雲大師所說的「窮苦中的智慧」遙相呼應。
記得有一晚,夜色漸深,月光灑在大道上,我結束了思索,準備折返宿舍。途中遇到幾位打完球的學生與我打招呼,我問:「晚上有什麼安排?」有人笑答:「荒山野嶺,哪裡也不能去,只能回宿舍上網。」另一位插嘴:「他才怪,我們要複習老師的課程呢!」同伴立刻笑罵:「少裝認真啦,老師別被他騙了!」
我笑而不語,心中卻湧起一絲感慨:這樣一片靜謐的山林校園,若學生能珍惜當下,發心學習,這裡或許真能成為孕育智慧、培養大師的菩提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