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輸美工具機產品疊加後稅率為24.7%,接單競爭力被日韓等對手拉開。圖/黃仲裕
【本報台北訊】美國對等關稅在8月7日生效,不過傳出日本的15%稅率變成是「原有稅率再加15%」,再引發爭議。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指出,在川普7月31日簽署的行政命令中,僅有已與美方達成協議的歐盟,其對等關稅不是用疊加方式計算。換言之,我國關稅為產品的「原有最惠國(MFN)待遇關稅疊加20%暫時性對等關稅稅率」。
經濟部昨天也發布新聞稿表示,台灣的暫時性對等關稅為20%,但須在20%之外再加上該貨品原有的最惠國MFN稅率及任何反傾銷或反補貼稅,例如我輸美工具機產品原適用MFN稅率4.7%,再疊加20%對等關稅後,7日後新關稅即為24.7%。另外,塑膠產品原關稅平均為5%,新關稅平均為25%,蝴蝶蘭之前為零關稅,新關稅為20%。
經貿辦:4月已清楚說明
經貿辦指出,行政院4月4日召開「因應美國關稅 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記者會時,經貿辦的簡報中,即已清楚說明依據美方的行政命令,各國輸美產品適用的關稅是在原有稅率外,另加徵個別國家的對等關稅。
經貿辦強調,各部會後續說明時,也有明確提供此資訊。對於受對等關稅新制衝擊較大的產業,行政院也在4月就已提出支持方案,備妥金融支持、拓銷市場多元化、推動產業升級,加強就業穩定與勞工照顧等措施,給予產業必要支持。
經貿辦舉例,依據美國7月31日最新的行政命令,從8月7日起,瑞士是原有稅率疊加39%、印度是疊加25%、越南疊加20%、菲律賓、泰國及印尼等三國是疊加19%、南韓是疊加15%。
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說,他近日接到不少傳產業者告訴他:「這不是表面上的20%,而可能是壓垮中小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工具機關稅 與日韓差距擴大
他指出,以工具機為例,台灣輸美原本就有4.4%的關稅(編按:經濟部說法為4.7%),現再加上對等關稅20%,總稅負實為24.4%。而對手日、韓和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原本是零關稅,被課對等關稅後為15%。江啟臣認為,台灣與日韓出口美國的關稅差距不是5%,而是9.4%,這已是生存與淘汰的距離。已有業者收到進口商要求分攤20%的費用,導致台廠接單競爭力遭拉開。
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表示,行政院承認,美國20%對等關稅一旦生效,約4萬2000人面臨減薪、失業,產值損失1.6%以上。
楊智伃指出,整體產業鏈的打擊、中上游廠商受損,許多未設廠產業鏈面臨課稅與轉單危機。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的中心地位遭嚴重削弱,更直接衝擊台灣,「國際戰略價值下降」。這些不是「唱衰」,而是步步逼近的國安、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