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以灑掃為第一執事,自沙彌至老納無不早起勤作也。
香林有塔,掃而洗,洗而又掃。舍利放大光明,不在塔中,而在手中矣。(清‧金農書)
自二○○六年再回來佛光山西來寺幫忙,擔當環山掃地工作至今,轉眼將近兩年了。每日與大地為伍,清淨自在。看透世間人情世故,冷暖自知。每日頂天立地腳踏實地,步步為營揮掃自如。一切無非讓大地恢復本來面目││「清淨心,清涼地」,同時也莊嚴了道場。
所謂「掃地掃心地」,環山掃地有如動中行禪,力行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掃地可以鍛練身心,借境磨心。更重要的,可以培養堅忍不拔的精神,培養高風亮節的情操。以慈悲心忍辱力,恆常心大願力,體證佛法,所謂 「禪淨戒行平等忍」。以平常心去面對有情無情要求,滿眾生願也滿自己菩提願,度己度他,自利利人,正謂「惜福結緣利人天」。
星雲大師曾說:「修行要像皮箱,提放自如」。修行要活在當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一切隨順因緣。掃地能讓身心變柔軟,謙虛為懷,體悟「觀心無常」;如《雜阿含經》云:「獨一靜處,專經禪思。有因有緣世間起,有因有緣世間滅」。
掃地可以修福田,增長智慧福慧雙修。還可以改變心量,使之無限寬廣。而且,敏銳地觀察宇宙世間大地:一花、一草、一樹、一葉;每日清旦諦聽那精進鳥在念佛念法念僧;每日看見無尾兔奔跑於大地中,勤於覓食吃草。由此可見,不論有情無情眾生,處處皆在說法。每日環山掃地,邊掃邊念佛,揮掃之間有如在朝山禮佛。所謂「道場在那裡?慈悲心即是」。此即「慈悲喜捨遍法界」。
掃地功德不但可以自淨淨他,如《四十二章經》所言:「淨心守志,譬如磨鏡,垢去名存」。對世間事物一舉一動,皆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除了環山掃地之外,還做環保收垃圾。因此,經常得到佛寶;例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等佛像。甚至,將回收的雨傘布取下,縫在斗笠上當保護布,以作防曬防雨使用。真是法喜充滿,拾得法寶無窮。盡管手掌上長了許多繭,顆粒如舍利。然而,以平常心處之,掃了又掃。所謂「舍利放大光明,不在塔中,而在手中矣。」
經由環山掃地過程的訓練,可延伸到一葉知秋。諦看那日出日落,太陽下去明天會再來;花開花謝,春風吹又生;海水潮來潮去潮起潮落,從不留痕跡,「船過水無痕」。
總而言之,凡事不要太執著,一切世間皆入生死。放得下才會有力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最後,願以《華嚴經》的「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與眾共勉。祈求諸佛菩薩加被大家,增長智慧滿菩提願,弘法利生普渡眾生。進而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早日成佛道,所謂「慚愧感恩大願心」。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