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年輕人偏頭痛很常見,不少人直接買止痛藥,藥物雖然能壓抑症狀,但過度使用可能引發「報復性頭痛」,或是造成藥物濫用。成功大學藥學系教授歐凰姿指出,根據德國WifOR研究機構推估,偏頭痛每年對台灣造成相當於GDP 2%的生產力損失,經濟衝擊甚至超越心血管疾病。
台灣的偏頭痛盛行率9.1%,推估約200萬人深受其擾,且偏頭痛好發年輕、有生產力的青壯年族群,18∼50歲患者占了7成。歐凰姿表示,多數人對偏頭痛的迷思,包括「痛了再吃止痛藥就好了,不需要預防」、「頭痛是很普通的症狀,請假太小題大作」。
歐凰姿說,偏頭痛不僅是頭痛,是嚴重的神經性疾病,嚴重發作時,可能會導致工作或學習能力下降,需要請假休息,確實會影響勞動力。台灣偏頭痛的疾病負擔已超越日韓,造成生產力損失約GDP2%,值得關注。
偏頭痛伴隨更高的心理健康風險,應列為公共健康優先議題,近來臨床建議指出,若每周發作1次以上或每月頭痛超過4天、影響生活,或止痛藥效果不佳,應接受神經專科評估,啟動預防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