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衛福部統計,20∼64歲勞動力人口,過去10年罹癌人數自2014年的41萬493人,逐年成長至2023年的50萬7147人,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少子化和高齡化造成勞動力流失,疾病年輕化是不容忽視的議題,青壯年健康風險牽動國家經濟與產業穩定。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舉辦「2025青年健康論壇」,聚焦「2030癌症標準死亡率降低3分之1」與「減少青壯年失能與勞動力流失」2大政策目標。潘怡伶指出,疾病年輕化來勢洶洶,對自己、家人、社會都有很大的衝擊。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祕書長劉桓睿指出,青壯年健康風險更更牽動國家經濟與產業穩定,青年健康就是國力,健保給付-決策應走向「以病人為中心」。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台灣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人口變化,高齡帶來醫療需求增加,但15∼64歲就業人口自2015年達最高峰1737萬人後,開始下降,2022年15∼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預估為1630萬人。勞動力等於人口紅利,社會對於正值青壯年民眾應支持珍惜。
石崇良表示,醫療費用支出有2大高峰期,5歲前,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容易接觸各種病毒而感染;50歲後,醫療利用快速增加。中間的青壯年比較少看病,卻是家庭經濟重心,若患急重症,最需要政府支持,尤其癌症醫療支出高昂,新藥、後續復健和支持性治療都可能產生巨額費用。
健保署不斷調整政策,石崇良表示,「在癌症治療與給付,過去用藥多給付晚期,現在拉到早期,讓更多患者有機會接受更有效的治療。」腦中風是另一重要議題,動脈取栓術黃金時間從8小時延長到24小時,靜脈血栓溶解術也從3小時放寬到4.5小時,爭取黃金治療時間,增加康復機會。
衛福部今年啟動「癌症新藥基金」,首年編列50億元公務預算,明年目標擴充至百億元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