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美國《外交家》雜誌4日以〈台灣民間社會尚未做好戰爭準備〉為題的專文寫道,國際社會常將台灣與烏克蘭相提並論,但有個明顯差異是台灣民間社會在心理與制度層面都還沒做好戰爭準備。
該專文兩位作者均為烏克蘭國家科學院研究員,分別是狄馬(Dmytro Burtsev)及戈洛德(Vita Golod)。
7月結束的漢光41號演習,雖擴大規模、納入平民演練,但整體民防仍偏向表演性質,且防衛態勢過度依賴美國在《台灣關係法》下的對台支援。一旦台海爆發衝突,台灣恐難以及時獲得實質支援。
在這次漢光演習前,該演習從未系統性納入一般民眾。即使後備訓練擴大,民眾大多仍是觀眾而非實際參與者。
和平繁榮 弱化戰爭危機感
這反映出更根本的問題,即許多台灣人仍難以想像戰爭。多年的和平繁榮弱化了危機感,相較於烏克蘭人在2021年就已接受遭俄羅斯入侵的風險恐成真,台灣社會與戰爭間仍在心理上保持距離。台灣的國族認同多半建構在文化與生活方式上,而非攸關存亡的政治意識。
烏克蘭則大不相同。自2014年克里米亞半島遭俄國兼併後,烏克蘭社會即開始自發動員,包含老年人為前線官兵編織軍襪、義工組成邊境民防部隊與物資供應鏈。至2022年2月俄國全面侵烏時,此一民間韌性已深化為全民防衛體系。烏克蘭人的國族認同即代表主權、民主與抗拒遭帝國宰制。
安全承諾 不等於安全策略
反觀台灣,至今軍民融和仍薄弱。國防政策常聽任政府及軍方當權派,年輕人普遍對地緣威脅漠不關心。儘管政府近年開始補強民防,但進展仍處於「嬰兒學步」且方向模糊。
安全承諾不等於安全策略,烏克蘭已從1994年布達佩斯安保備忘錄,汲取此一教訓。一旦戰爭爆發,國際社會的支援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內部韌性,仍難以抵禦侵略。
台灣當前的防衛態勢過度仰賴《台灣關係法》下的美國支援,然而一旦發生危機,外援恐因法律模糊、政治分歧或顧慮衝突升級而延遲到來或受限,且美國不會出手援助一個不願為自己而戰的國家。就算美方真的介入也需時間,而目前的台灣恐等不到那時。
更嚴峻的是,北京恐以非戰爭的名義發動閃電戰突襲,例如冠以類似1962年古巴危機時的「隔離檢疫」、維和任務或國內「維穩」行動之名,藉此阻絕外援並壓制大陸社會反應。
屆時台北恐僅有數小時反應時間,若台灣人民仍未動員起來,再多軍備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