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一般人提到「如花似玉」這句成語,腦海中多半浮現女子美麗動人、端莊溫潤的形象,就好像鮮花和美玉那般,但這恐怕是誤解了「如花似玉」的原意。
自古以來,有許多以花來比喻女子的成語,如出水芙蓉、國色天香、含苞待放、花容月貌、閉月羞花、芙蓉出水、花枝招展等等。以玉來描述的也不少,比如粉妝玉啄、亭亭玉立、珠圓玉潤、憐香惜玉、冰清玉潔、金枝玉葉等等。
唐宋時期以玉形容女子,如:玉仙、玉潤、玉蛾、玉芙蓉、玉真;連肢體都以玉來美化,如玉指、玉纖、玉肌、玉齒、玉體。李白〈南都行〉詩云:「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比喻女子貌美。「如花似玉」,似乎成了美麗女子的代名詞。
然而,「如花似玉」其實源自《詩經‧魏風‧汾沮洳》:「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描寫一位美麗多情的少女到野外採桑,看到一位長得貌似鮮花、狀如碧玉的清秀男子,雖然衣著樸素,但舉止言行高雅,頓時產生愛慕之情。換言之,這是一首女子思慕男子的詩篇,讚美自己的意中人「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其容貌舉止就像花兒與玉一樣美好。
《說文解字》解釋:「英,草榮而不實者。」 草木開花還未結實者,稱之為「英」,因此「英」的本義就是花。而在古代,君子本就有佩玉的習俗,《禮記》規定:「君無故,玉不去身。」文獻中常將玉石和君子的品德類比,謂「玉,石之美,有五德者」,具備了仁、義、智、勇、潔五種德行,因此「君子比德于玉」。
《詩經‧魏風‧汾沮洳》借花比擬,以此表示對男子儀表的讚賞;《詩經‧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則是用玉來譬喻男子的德行,是如此高潔且具有光采。也就是說,「如花似玉」本來是形容男子容貌秀麗、品德端醇。
然而,隨著歷史的遷流和詞義的演變,最初用來比喻男子俊秀風姿和君子風範的「如花似玉」,逐漸轉為男女皆適用;再後來,更成為形容女子的專用語,突顯了貌美光鮮的外表,卻輕忽了德行的內涵,令人慨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