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雜談】 和親的漣漪效應

文/賽夏客 |2025.07.22
47觀看次
字級

文/賽夏客











為了安邦定國,避免外在勢力侵擾,把公主遠嫁到邊疆藩屬國,肩負起和平大使的責任,這種情形在中國古代相當常見。

早在周天子時代,為了避免紛爭,做法是把自己的孩子分封到各地去當諸侯,有了宗法的尊卑關係,自然容易維持相安無事。但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外族,又該如何安撫呢?

漢高祖時代,邊境匈奴一再入侵搶奪財物。劉邦率兵親征,卻被匈奴擊敗於山西白登山,吃了個敗戰,還差一點送命;因心頭大患未除,總是耿耿於懷,寢食難安。

部屬劉敬獻策說:「如果您能捨得,這件事情就可輕易搞定。」劉邦一聽,哪有捨不得的事?爽快應允。

劉敬說:「如果您捨得把長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生下皇子,待他繼位後,又怎會發動戰爭攻打自己的外公呢?如此不就永除後患了嗎?」劉邦頻頻點頭稱是。

然而,呂后死都不同意,早也哭、晚也哭,逼得劉邦只能改送偽公主和親,由此開啟了與邊疆民族結親的先例,透過姻親關係維繫國家安定。

爾後,漢朝好幾個皇帝都如法炮製,因為避戰的考量,只能送公主去和親。

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王昭君(宮女)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聘金三百萬銀;唐太宗送文成公主入西藏,出手十分大方,光絲綢就有兩萬匹,全部嫁妝相當於全國總收入的千分之一──但比起戰爭所受的損失,還是很划算;至於唐玄宗嫁給奚和契丹的兩位公主,命運就比較悲慘了,因安祿山叛亂成為代罪羔羊,直接被斬殺,讓人不勝唏噓。

所以,公主出嫁果真能換得和平嗎?

以漢朝來說,雖然送了不少公主去和親,匈奴仍不時侵擾邊界,逼得漢武帝不得不出兵討伐。如此說來,和親其實發揮不了作用?要討論這個問題,就得認清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不同。

中原向來崇尚宗法制,長幼尊卑有序,有不能越矩的禮法;而北方草原就是部落與部落的關係,透過拳頭與協商產生共主。但是,當番邦娶到中原公主時,就能產生一股特殊的勢力。

例如,唐太宗原本答應下嫁公主給薛延陀,因為有了大唐做靠山,驕矜自滿的他在突厥部落裡更是飛揚跋扈;後來取消婚約,薛延陀的勢力因而銳減,最後被其他部落聯合打敗。

由此看來,公主就像一顆投向湖泊的石子,無論嫁到哪兒,總會引起一波波大小漣漪(政治信號),操縱著草原部落的格局與變化。

只不過,以中原漢族的想法來說,派遣公主和親,即使沒有血親,透過婚姻也可以成為親家;但草原環境惡劣,一次沙塵暴就可能帶走全部牲口,為了顧肚皮,該搶奪還是會搶奪,該戰還是不惜一戰,絕對不可能只因為娶了公主而作罷,那不過是漢族一廂情願的想法。

戎昱樂府詩〈苦哉行〉云:「漢月割妾心,胡風凋妾顏;去去斷絕魂,叫天天不聞。」就是不捨讓一個女子去承擔這樣的國家安危大事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