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7月21日是「國際垃圾食物日」,這一天象徵無拘無束地享受高糖、高鹽、高脂的美食。然而,新竹初日診所院長魏士航醫師提醒,偶爾放縱無妨,但若將垃圾食物視為日常飲食,等於為身體與大腦埋下健康隱患。最新研究揭示,僅僅5天的高熱量垃圾食物攝取,就可能讓大腦反應變慢、快樂感下降,甚至加劇對這類食物的渴望,形成惡性循環。
刊登於《Nature Metabolism》的研究,針對29位BMI介於19至25的健康年輕男性,進行為期5天的飲食實驗。實驗組每天額外攝取1500大卡的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超加工零食,如薯片、甜點等。結果顯示,實驗組受試者的肝臟脂肪顯著增加,大腦中掌管情緒與獎勵的區域功能也受到影響。這導致他們對食物的滿足感下降,對負面情緒更敏感。
研究更發現即使恢復正常飲食一周後,大腦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仍未完全恢復。這意味著,垃圾食物的影響不僅迅速,還可能長期改變大腦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