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峰源
一九四一年初,當莫斯科「中國藝術展覽會」即將落幕之際,蘇聯再度聯繫國民政府,希望中華文物能轉往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繼續展覽,展品包裝與運輸作業全由該國負責。國民政府考量中日戰爭情勢緊張,立即答應可將文物運往列寧格勒展示,當然也希望透過文物的交流,爭取蘇聯援助,喚起更多國際友人同情中國艱苦對日抗戰。
列寧格勒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中心,展覽會移至該地舉辦,總計二十二間展覽室展示中華璀璨文物及工藝品,讓參觀者深深讚歎中華藝術文化的精美與器物製造技術之精湛。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國進軍東歐後襲擊蘇聯。因列寧格勒位處邊境,首當其衝,國民政府顧及故宮與各單位文物安全,緊急聯繫蘇聯,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內將展品運回中國。
蘇聯表示,早在德國進攻前,已對國民政府提供的展品採取最安全的保護措施,尤其高規格保護故宮文物。只是隨著德蘇戰爭愈來愈劇烈,尤其德國圍攻列寧格勒,切斷與周邊城市交通往來,更讓國民政府擔憂。後來故宮召開理事會,國內輿論建議政府先派遣專機,將各單位文物從蘇聯運至蘭州,由中方派員接管,至於其他近代文物、繪畫,則可暫緩處理。
然而,當時蘇聯已深陷戰爭泥淖,面對國民政府的請求,僅能允諾將伺機啟運中華文物。之後雙方經過多次協商,本已準備從列寧格勒空運文物至蘭州,卻受到當地機場融雪積水影響,導致飛機無法正常起降;待機場恢復後,又因德蘇戰事牽累,缺乏班機接運,另外從蘭州輸運至重慶飛機也缺乏油料,故而延誤了輸運的期程。
直至一九四二年九月,中華文物始從蘇聯踏上歸途,經由哈密抵達蘭州,再從蘭州安全運抵重慶。十二月二十五日,國民政府對外表示文物完整無缺,並在重慶舉辦「第三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公開展示故宮與其他單位送往蘇聯展覽會的文物。翌年初,全國美術展覽會落幕後,各項文物即交還原典藏單位保管。
該次展覽,不僅是中蘇文化交流的盛事,也見證了當時國際局勢的複雜多變。隨著德蘇戰爭爆發,國民政府在輿論壓力下想方設法要將文物運送回國,儘管過程曲折多舛,最終總算不辱使命,讓中華文物安全返抵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