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蘇
甘地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和精神領袖之一,他在印度被視為「國父」,首創並實踐非暴力的「不合作運動」,這一理念,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頌。
能在不流血的情況下奪回政權,無疑是一件難能可貴之事。甘地帶領人民對抗殖民統治,發動大規模的不服從運動,最終促使印度脫離英國統治走向獨立。因此,也被印度人尊稱為「聖雄甘地」。
除了政治上的貢獻,甘地也是一位堅信「要教育他人,先從自身做起,先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世界」的實踐者。而這個信條,更深深落實在他的生活中。
有一天,一位婦人千里迢迢地帶著孩子來見甘地,她很苦惱地說,自己的孩子很愛吃糖,不僅因此經常咳嗽,還滿口蛀牙,卻怎樣勸都勸不聽。因為孩子很尊敬甘地,把他當成偶像,希望甘地能規勸孩子改掉愛吃糖的習慣。
甘地聽完婦人的人訴求後,什麼也沒說,只是很客氣地請她一個月後再來,婦人有些失望,但也只能帶著孩子離開。
一個月後,婦人再次帶著孩子登門拜訪。甘地正和朋友談論政事,看到婦人來了立刻起身迎接,並摸摸孩子的頭說:「孩子,你快要長大成人了,要聽媽媽的話,少吃點糖。」孩子很用力地點了點頭。婦人不解,這些話為什麼不在一個月前就對孩子說?
當婦人表達了自己的困惑之後,甘地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從房裡拿出一包糖,分給在場的人,說:「以前我很愛吃糖,但這位婦人告訴我吃糖不好,所以我決定戒掉。這些糖請大家吃,但不要吃太多。」
接著,他轉身對婦人說:「上次您來找我時,我自己還在吃糖,哪有資格叫您的孩子不要吃糖呢?所以我決定從那天起開始戒糖,我今天也才有立場對孩子說那些話。」
甘地的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以身作則」的重要,如果只會一味要求別人,自己卻做不到,是很難讓人心服口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