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柏如
「大甲媽祖遶境」的進香活動,是台灣年度宗教盛事,更被譽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每年吸引無數信眾參與,其歷史可追溯至數百年前的閩粵沿海。媽祖信仰自宋代興起,而遶境儀式則隨著移民傳入台灣,逐漸演變成今日的規模。
媽祖信仰始於北宋福建莆田湄洲島,最初是沿海漁民的守護神。根據南宋《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媽祖(林默娘)在北宋元祐年間(一○八六~一○九四)已受朝廷敕封,但早期的祭祀活動以廟宇為中心,尚未形成大規模遶境。
真正的媽祖遶境活動可能始於明朝。明朝《天妃顯聖錄》提到,永樂年間(一四○三~一四二四),鄭和下西洋前曾至湄洲媽祖廟祭拜,並「遣官致祭,頒賜冠服」。此後民間仿效官方儀式,逐漸發展出「迎神賽會」模式。明末清初何喬遠纂修的《閩書》更明確記載,福建漳泉一帶已有「輿神像巡境」的習俗,那時信眾抬媽祖神轎巡遊村莊,祈求平安,便是遶境的雛形。
等到媽祖信仰隨閩粵移民傳入台灣,遶境活動也在清代逐漸成形。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康熙年間的《台灣府志》,書中描述台南鹿耳門媽祖廟(今鹿耳門天后宮)會在春、秋二季舉行媽祖「巡香」,但規模較小,僅限於當地村落。
乾隆年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隨著漢人拓墾範圍擴大,媽祖遶境活動開始跨區域進行。例如,乾隆《續修台灣府志》記載,北港朝天宮(建於一六九四年)的媽祖每年農曆三月赴台南「謁祖」,信眾沿途焚香跪拜,形成了早期的進香路線。而彰化南瑤宮的「笨港進香」(始於一七八三年),更是台灣最早的媽祖遶境活動之一,持續至今已有兩百四十餘年。
古代媽祖遶境雖不如今日盛大,但核心儀式已具雛形,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起駕與巡境:清代《彰化縣志》記載,遶境前需舉行「擲筊」擇日,神轎起駕時鳴炮三響,由報馬仔(探路先鋒)先行,沿途村莊設香案迎神。神轎巡境時,信眾跪求「刈火」(分靈香火),可保家宅平安。
陣頭表演:早期遶境伴隨民俗陣頭,如宋江陣、八家將、車鼓陣等,在乾隆《諸羅縣志》提到,「神輿所至,有弄鐃鈸、跳童乩者」,可見當時已有宗教性的表演了。此外,當時還有「夯枷」儀式,信眾身掛紙枷,象徵消災解厄。
齋戒與禁忌:遶境期間,參與者需茹素禁酒,女性避諱觸碰神轎,清代《安平縣雜記》中特別記載,巡境隊伍若遇喪家或孕婦,需繞道而行,以免沖犯神明。
回鑾與宴王:遶境結束時,神像回廟安座,舉行「宴王」儀式,以牲禮、戲曲酬神。道光《噶瑪蘭廳誌》描述,宜蘭地區媽祖回鑾後,廟方會連演三天大戲,民眾「扶老攜幼,觀者如堵」。
媽祖遶境時間,從三日到半月不等。古代遶境時長因地而異,短程如台南鹿耳門媽祖巡香,僅一至三日,範圍限於鄰近村落;跨縣進香如北港朝天宮至台南往返,約七至十日,清代《雲林縣訪談冊》稱「香客絡繹,旬日不絕」。如遇乾旱或瘟疫,則可能延長至半月以上,光緒《苗栗縣志》記載,一八八八年大旱,媽祖遶境祈雨,「巡行廿一日乃雨」。
相較之下,現代大甲媽祖遶境固定為九天八夜,橫跨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四縣市,規模遠超古代;而當無數信眾踏上這條進香之路,在腳步聲中迴響的,正是跨越三百年的虔誠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