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白內障手術原先列入健保總額中的西醫基層一般服務項目,近年因手術量快速攀升,引發其他科別關注與反彈,憂心排擠健保資源。今年起改以「專款」支應白內障手術費用,不再享有原有點值保障,變成沒用完就回收、超過則打折,醫界也因此展開自律管理,強化醫病溝通與廣告規範。
新制上路後,若專款預算用罄,原本一次手術可申報兩萬點,實際點值恐被稀釋至不足兩萬元。醫師公會全聯會醫療政策會召集委員吳國治表示,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戰後嬰兒潮世代進入老年,白內障手術需求自然增加,因此醫界主動管理,希望減少非必要少數。
首先,在醫病溝通上推動導入白內障照護說明書,清楚載明手術時機,以及健保已給付的人工水晶體,但考量必要性因此採取補差額自費,要求醫師與病人充分討論並共同簽署。吳國治指出,有民眾反映醫師僅推薦自費選項,卻未告知健保也有給付,說明書制度有助於強化病人知情權、減少糾紛。其次,眼科醫學會針對廣告提出建議,對社群媒體、計程車、公車等對外媒體,應避免使用如「飛秒雷射白內障」、「功能性水晶體」、「只需幾分鐘」等誇大語彙,以免誤導患者、加劇同業競爭。
白內障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孫啟欽指出,民眾常受廣告影響,誤以為若未選用自費項目,醫療品質將受影響,有病人在得知健保也有水晶體給付後如釋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