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不難,難在學費太高,一畢業就要背負四十萬的助學貸款;還貸款要有工作收入,只是,大學生失業率又飆新高達百分之四點四二…。種種訊息都顯示一個意義:台灣社會中的大學價值正在朝向負面價值改變。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發表六月份失業率調查,大學及大學學歷以上者的失業率創新高;主計處解釋,因為六月是畢業季,會造成短期的失業率升高。其實,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在九十五年就破四了,之後只升未降。人力公司及勞工組織都直言,所謂「暫時性失業」的說法,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大學生不用再以此安慰自己,政府更不該以此自我麻醉。
二十年前,父母出席子女的大學畢業典禮,那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一刻!如今呢?從考上大學開始,多少父母要為了籌措學費而焦思苦慮、多少學子要為此犧牲自我進修與課餘時間,開始辛苦打工賺些微薄小錢?又有多少學者及企業主一再提出呼籲警告:我們的大學生素質嚴重下降,不但在國內找不到工作,更不用說國際競爭力了。
這一切問題的源頭,都起於十多年前的「廣設大學」之議,如今,不過二千三百多萬的人口,卻有高達一百六十所以上的大專校院,比例高居全球之冠!廣設大學是一個頭腦不清的教育概念,為政客討好選民的騙票花招。現在,卻要無數家庭承受苦果。
「生命自然會自己找出路」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法則,如今也適用在台灣的大學發展。經過多年的痛苦教訓,家長和學生終於逐漸覺悟,傳統的大學之路早已變調!與其繼續陷入「畢業即失業」的絕境,不如趁早改變人生規畫,另覓生機。去年,已有部分國中基測高分者,捨棄前三志願的明星高中不讀,改進高職;今年,又有基測二百九十九分、超過全國龍頭高中台北市建中的考生,竟然決定進地區性技術學院。台大也發表一項跌破大家眼鏡的統計:去年有一半的學測滿級分考生申請入學時,沒有選擇向來高居入學排行榜之首的台大醫學院。
這些轉變都告訴我們:大學的價值與光環不再。與其拿一紙無用的文憑,不如進入能習得一技之長的技職體系,培養紮實的就業基礎。事實上,技職人力的短缺,已是全球化現象,英國《金融時報》二年前就報導,傳統上以培養高級技術工人為傲的德國,目前持續面臨技術工人流失與不足。這個危機也代表了一個轉機:技職人力市場正在崛起。
優質人力轉向不但解決了大學過剩帶來的種種問題,更將釋放大量人才進入技職體系,長遠效應是促成技術性、服務性產業提升水準,彌補台灣在高科技產業競爭上的弱勢,也才能打造落實一個真正優質的多元化社會。我們欣見這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