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賽夏客
王朝雲是蘇軾的侍妾,因家境清貧,十二歲時被蘇軾第二任妻子王潤之買來。當時,蘇軾已是三、四十歲的中年大叔,對年幼的朝雲照顧有加,即使王朝雲長大後轉為侍妾,也並非特別受寵。
那怎麼說她最懂蘇大學士呢?可從兩件事情說起。
一是在高太后排除新黨、重用舊黨時,以蘇軾為首的一幫人皆榮登大位。春風得意之際,某晚,蘇軾挺著大肚皮問眾侍妾:「我肚子裡裝的是什麼?」有云:「一肚子的學問。」亦有云:「裝的是深厚的學識。」輪到王朝雲時,她說:「滿腹不合時宜的學識。」果然讓蘇軾露出會心一笑。那是心靈的契合,而非淺薄的吹捧。
之後高太后崩逝,宋哲宗繼位、新黨復辟,蘇軾被一貶再貶,由黃州貶到嶺南的惠州。因不捨家人陪他到蠻荒之地受苦,蘇軾遣散了眾侍妾,唯獨王朝雲堅持同行,不離不棄。
雖然在惠州面臨「窮、病、懼」三大困境,但蘇軾沒有被打倒,還在次年創作了一闋〈蝶戀花〉,並譜成曲子在困厄中自娛。一個落葉紛飛的深秋之夜,兩人在院裡閒聊,蘇軾懇求王朝雲吟唱這闋詞,她唱著:「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情不自禁啜泣起來,蘇軾憐惜地說:「我在悲秋,卻讓你傷春了。」
蘇軾在最落魄時,還能擁有「綠水人家繞」的心境,顯見其樂觀與豁達;只不過後面那句「枝上柳綿吹又少」,又讓心情跌落谷底,就好像飄散的柳棉般,帶著無人在意的悲涼。幸好下一句「天涯何處無芳草」,似乎是在告訴人們:我不會放棄,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讓生命又燃起一線希望,也因此常被世人拿來安慰失戀的情侶。
可是王朝雲想的恰恰相反。這句子乃出自屈原《離騷》中的一句:「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她把屈原進退維谷的矛盾心境投射到深愛的蘇軾身上:世間何處無芳草,為何苦苦依戀著君主?就像自己還年輕漂亮,為何要緊跟著摘帽去履、窮困潦倒的蘇軾?到底我們兩人圖的是什麼?不過是一分難以割捨的忠君與情愛罷了!
後人崇拜蘇軾,往往以他樂觀、豁達的形象自勉,視為逆境中的學習偶像。然而,我們只看到蘇軾表現於外陽光的一面,或許只有王朝雲才真正懂他、惜他,並與他共患難,實乃一代大文豪背後的最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