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治平
話說西元六六四年玄奘大師圓寂,初葬於長安白鹿原,唐高宗總章二年(六六九年)遷葬建塔於少陵原畔,塔為方錐形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磚塔,古樸典雅。第一層內置玄奘大師像,二層以上為實體,通高二十一米。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覺大師塔銘」的碑刻,記述玄奘大師生平,因而此塔也被稱為「大遍覺塔」。
次年因塔建寺。後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寓意大興佛教。從此取名「興教寺」又稱「興教寺塔」,全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後來大師的兩位弟子窺基和圓測的靈骨舍利陸續遷至起塔。
一千多年的興教寺屢有修復也屢遭戰亂焚毀,至清朝同治時期,又遭兵燹幾乎全毀,殘存玄奘、窺基、圓測三塔。經查閱相關史籍資料,興教寺歷經多次修葺:
穆宗長慶年間(八二一),曇景大師第一次塔寺修葺。
文宗大和二年(八二八),義林大師籌募整修玄奘舍利塔,惜未修畢就圓寂,後由門人完成。
開成四年(八三九),劉軻為作塔銘。
清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由邑生員胡日德所撰〈大唐興教寺改建鐘鑄文〉可知有太榮和尚發願復興寺院以光大佛法,建寺完工時還特鑄洪鐘以為紀念。唯至同治年間復遭兵火劫被焚毀。
民初關中大旱,災民遍野印光大師等人善巧方便展開「以工代賑」救濟災民,重啟興教寺的復建,獲得太虛大師等僧信的倡助;民國二十一年戴季陶和居覺生赴陝視察,有心復建,更獲蔣介石、白崇禧、閻錫山等政要的捐款倡修;民國二十八年南京陷落,中央政府計畫以西安為抗戰陪都,以興教寺前冠以「護國」二字,具擁護國家、振興佛教等激發民族精神的意義,再發起擴修,開啟了古剎重光的盛景 。
之後,護國興教寺屢次做為國家貴賓與海外遊人所青睞的歷史建築,一九五三年周恩來曾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赴興教寺參訪,更有了官方設專款修葺的機會,讓古寺更形完備。
而有關玄奘大師靈骨舍利傳說,有謂唐僖宗廣明元年(八八○年),黃巢之亂興教寺被毀,寺僧將玄奘大師遺骸護送至終南山紫閣寺五重塔供奉;北宋初年,金陵天禧寺住持可政大師在紫閣寺殘塔中發現大師頭骨舍利,便請到天禧寺供奉。後該寺院在清末毀於戰火,玄奘大師靈骨不知去向;一九四二年日軍在南京中華門外,雨花台建神社時挖掘到埋有玄奘大師頭骨的地宮,據說印度、日本和台灣供奉的玄奘大師頂骨舍利都出自此處。
唯以上說法被陝西省考古專家學者根據大量史料和佛教文獻而否定,他們認為安葬於西安興教寺的玄奘大師舍利塔從未有被挖掘破壞過。
即便南京有一九四二年出土的宋代石函銘文及《建康志》、《金陵志》各一次提到玄奘墓塔被發掘,然記載所獲「大師頂骨」的地點皆各不相同,敘述粗略混亂,且挖獲「頂骨」之事又發生在唐僖宗黃巢起義之後一百四十餘年,無論正史、野史及陝西地方志、雜記都無記載可佐證,甚至無傳說口碑為憑,因而論定石函銘文記載不足採信。
尤其依歷代興教寺重修史料記載,至北宋政和五年增建圓測大師塔於玄奘、窺基大師兩座舍利塔旁,相關文獻都證明了玄奘舍利塔完好,因此推定其遺骸仍瘞藏在興教寺內。
記得朝禮興教寺前我至成都文殊院,在寺院內左側曾見一女子面對黑漆漆緊閉的雙門,三度起落行叩首跪拜之禮,很好奇地問她何緣由,她回說門後供奉有玄奘大師靈骨,我亦跟隨行大禮,不疑有他。
歷史長河漫漫其脩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此番西安朝聖玄奘大師,十分感恩行程中引路的同胞、賞我飯吃的僧侶,謝謝那一路奇緣,偶遇的好人好事好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