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鎮
據新聞報導,今年五月十六日,美國亞洲藝術博物館正式歸還中國大陸兩卷珍貴的子彈庫帛書文獻《五行令》與《攻守占》,引發國際學界的關注。這兩卷屬於戰國時期的「帛書」,係目前中國唯一出土的戰國帛書遺存,為中國早期知識體系與文獻傳統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以下,將針對子彈庫帛書的性質、內容、文物價值、文化意義、出土與流散歷程,以及未來歸還方向,進行詳盡探討。
子彈庫帛書,顧名思義,是一九四二年湖南長沙近郊子彈庫楚墓非法盜掘中出土的一組帛書文獻。內容屬於古代的「術數」文獻,即先秦時代結合天文、曆法、占卜、風水與軍事策略等知識的文類。
帛書共有三卷,總字數逾九百字。依照目前學界整理與命名,分別為《四時令》:首卷,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卷,現藏於美國賽克勒基金會。《五行令》:本次歸還之一,為殘卷。《攻守占》:同為此次歸還之一,亦為殘卷。三卷書均具高度學術價值,對理解先秦時代術數、曆法與軍事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四時令》為全書核心,內容主要論述四時(春夏秋冬)變化對人事、農業、政治、軍事的影響,類似後世《月令》體例,但更具占驗與禁忌特色。其中根據五行生剋理論,闡述一年十二月的宜忌、吉凶,結合天象、地理與神祇概念,是早期「天人感應」思想的重要文本。
《五行令》則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月名圖」,可能為配合月令而製的象徵性圖像,依照五行(木火土金水)與月分搭配。另一部分為書寫在圖下的文字,記錄每月的宜忌、事務適宜時機等;例如,某月屬火,則適宜南向的事,不宜與水相關作業。此卷反映了古人對時令與行事安排的密切關聯,是古代「擇日學」與「風水」思想的源流。
《攻守占》呈現戰國時代軍事占卜智慧。其文字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順時針排列,內容多為軍事行動的時空選擇,像是攻城、守城時,選擇何日、何方為吉,何者為凶,如「東方乙日攻利,北方壬日守吉」等。融合方向占法與曆法,顯示中國古代軍事策略與術數交織之面貌。
子彈庫帛書以帛(白色絲織)為載體,保存距今超過兩千三百年,屬極為稀有的文化遺產,其價值可從下列幾方面論述。
首先,它是目前唯一出土的戰國帛書,展現楚國高超的製作與保存工藝。
其次,它也是術數文獻的重要補充,所涉術數內容與《周易》、《鬼谷子》等書互為補充,揭示戰國時代民間與官方知識的交融。
它提供了五行思想源流探討:《五行令》、《四時令》具體展現五行思想如何具體應用於曆法與政治決策,有助於推溯陰陽五行學說的演變。
同時,它也是軍事思想的實用性材料:透過《攻守占》,可見到在當時的軍事行動中,如何結合占卜、時令與兵書中少見的實踐層面。
最後,是戰國書寫形式與語言學研究:子彈庫帛書為研究戰國文字書體、語法、詞彙提供了原始資料,有助於文字學與語言史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