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新政所掀起的關稅戰即將掀牌,觀察英國、中國大陸的談判結果或進度的變化,台灣想從零關稅開始談起的訴求,顯然有其難度。最後的關稅稅率會下調多少,固然有待談判團隊持續努力,但更應從關稅抽離出來,從「經貿一盤棋」的角度來看所面臨的問題,包括資產配置與投資的方向,都要大幅度的調整。
當川普拿出對各國初擬關稅稅率白板的那一刻開始,台灣各界便糾結於稅率偏高的討論,也的確,百分之三十二的稅率只比美國的主要對手中國大陸略低,明顯超過貿易競爭對手南韓的百分之二十五;何況台灣與美國為長期盟友關係,表現的態度又相當低聲下氣,自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
其實此一名為「關稅」的數字並非真正的關稅,它是美國為了解決自己的困難,把內部問題外部化,設想出來的解決方案之一,稱其為美國財政特別稅更為恰當,只是此稅的課徵對象為世界各國,計算方式借用了雙邊貿易上的順差等指標。也因此,針對所謂的「對等關稅」稅率大小乃至計算方式,去斤斤計較根本沒必要,它的主要目的,是要各國一起協助處理美國財政困境,就算換上另一套計算標準,還是可以設計出類似的答案。
我政府處理問題的方式失當,我們雖沒有足夠的實力可以堅持「不跪」,也不需比其他國家更為「服軟」。尚未正式談判前,即對台積電被要求大舉投資美國表示支持,而提前奉送談判籌碼的結果,並沒有贏來對手的善意,反而認為軟土可以深掘,持續以千億美元為單位,主動幫這天價的投資繼續的加碼。
此時去責怪美方也沒有意義,畢竟對手態度清楚、實力強大,當務之急應是要好好思考,以台積電為主的半導體供應鏈奔赴美國後,從產業布局到資產配置等棘手的問題,該怎麼走下去。
賴總統日前說,期待生醫產業可以持續精進,成為另一座護國神山。惟傾舉國之力發展單一產業,一來成本龐大,二來能否複製台積電的經驗實難預料,三來即使成功打造一具有國際領先地位的新產業,仍可能再次為美國看上並連根拔起。這種「打造新神山」的思惟,已非合適的做法。
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台灣科技產業,除了本業上的成就,也給台灣累積了豐厚的財富,其中排名全球第四的外匯存底即為指標之一。要思考如何保護好此一「衍生自科技的財富實力」,並讓他發揮更大的作用。
之所以出現關稅戰爭,除了美國欲再工業化的長期目標,導火線是美國財政的龐大債務負擔,讓美國政府常態的處在瀕臨破產邊緣上。目前各國均在高度警戒所謂的《海湖莊園協議》,即美方打算發行百年期、零息的不可交易債券,置換掉已發行的長期債券,形同倒帳,而台灣外匯存底押在美債的部位,長期高達八成以上,實應盡快從中抽離另覓新的投資方向。
考量到台美長期關係的維護,要讓大部分的國家資產,從美元資產上抽離也有其難度,或許可仿效國際上常見的主權基金做法,把大量擺放在美債的部位,轉為與美國再工業化結合的證券投資,藉著由債轉股的過程,降低國家資產面對的美債風險,也透過多元投資方式,找到台灣產業發展的新方向。